天冷进补要讲门道,不能盲目跟风。小雪节气一到,上海的街头寒意渐浓,不少市民已经开始琢磨着炖羊肉、煮补品,想给身体“充充电”。但冬令进补可不是“人人都能喝参汤”,体质不同,补法完全不一样——有的人适合温阳暖身,有的人得侧重固肾安神,补不对可能适得其反。
冬令食疗,疗的不是“肚子”,而是精气与气血。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冬天是精气收藏之季,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进行“辨证进补”。

中医为患者把脉
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师夏尚君提醒:在饮食方面,应当注意“冬令进补”的法则。冬季是人体封藏精气、积蓄元阳的关键时期。畏寒肢冷者多属脾肾阳虚,建议食用羊肉、鹿茸、姜枣、桂皮等,温养脾肾。尿频夜尿者多与膀胱气化失司有关,可选用芡实、莲子、益智仁等,固精缩尿、温补下元。感冒鼻塞者多因风寒束表、肺气失宣,可以用葱白、生姜、紫苏叶等,疏散风寒、通达鼻窍。慢支咳嗽者多属痰湿阻肺或肺气不足,可以在发作期选用白萝卜、川贝、百合等,咳平痰少后,再以山药、莲子、黄芪等补肺固表。在此基础上,可搭配温暖脾胃的小米粥、山药粥,使气血化生有源,补而不腻,和而不燥。
冬主“藏”,但藏不等于静止不动,而是要动静相宜。小雪后运动宜缓不宜猛,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或在阳光下缓步而行,让筋骨微舒、气血微行,避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
情志养护同样重要,冬季属水通于肾,肾与恐惧相关,现代人入冬后易因压力产生焦虑情绪,不妨借着夜长人静的时光,通过泡热茶、读好书、与家人围炉闲谈等方式收敛情志。
在小雪这个由秋入冬的转折点上,顺应节气规律,通过科学食疗、柔和运动与情志收敛安顿好身体,可以更好地为来年的健康埋下一颗充满生机的“春芽”。
记者:吴会雄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