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居民对可回收物利用的认识,近日,江宁路街道城运中心联合通安居委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瓶空再造”环保主题活动。活动通过“以瓶换袋”和“创意改造”两大环节,让垃圾分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正确投递
可回收物的“规范之旅”

“阿姨,您带来的塑料瓶清洗得很干净,这样就能进入可回收物的正确分类渠道了。”在“以瓶换袋”区域,志愿者一边检查居民送来的塑料瓶,一边讲解可回收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活动现场,居民们拎着提前清洗、晾干的塑料瓶有序排队。志愿者们不仅清点数量,更现场示范如何正确处理可回收物:清除残留物、简单冲洗、压扁减少体积。
“以前只知道塑料瓶是可回收物,但具体怎么处理还真不清楚。”一位居民感慨道,“现在明白了,正确预处理能让回收效率更高!”


创意再生
垃圾分类的“艺术表达”

在创意手工区,居民们带来的废旧饮料瓶完成了一场华丽的“变身”。在长长的操作台上,志愿者们早已备好麻绳、干花、小纽扣和环保胶水等材料,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大家用麻绳、小花等材料,将塑料瓶变成了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森系”花瓶。
“哎呀,这根绳子老是打滑!”一位参与活动的阿婆皱起眉头。
“您试试这样,每绕三圈就在背面点一点胶水固定。”志愿者耐心地演示着。
不一会儿,阿婆就掌握了技巧,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一旁的张阿姨正专注地装饰着自己的作品。她小心地将“爱心”和“Labubu”贴在缠好麻绳的瓶身上,又点缀了几颗小珍珠。
“我这个瓶子本来都要扔了,现在变成这么漂亮的花瓶,我要拿回家种绿萝!”她举起完成的花瓶,对着光端详,眼里满是成就感。


另一边,王阿姨则走起了实用路线,“给我小孙女当笔筒用,她肯定喜欢。”
她精心挑选了粉色和紫色的花骨朵,在瓶身上排列组合,动作轻柔得像在完成一件艺术品。
“小孩子看到这么漂亮的笔筒,以后写作业都会更开心吧?”她笑着说,手上的动作愈发仔细。


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一个个普通的塑料瓶在居民们的手中渐渐变成独具匠心的笔筒、花瓶。



“垃圾分类不是终点,而是资源循环的起点。”
通过亲手参与塑料瓶的回收和改造,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意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许多居民表示,以后不仅会坚持做好垃圾分类,还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思考如何减少产生垃圾、如何实现资源再利用,让环保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下一步,为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江宁路街道将继续创新宣传形式,通过更多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共同建设绿色、低碳、美丽的宜居社区。
资料:江宁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