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上海城市文明贡献故事征集活动,经初审、复审、公示等程序,来自普陀区的“从‘非遗传承人’到‘摆渡人’”“‘四脚公民’公益行动赋能人宠友好社区建设”“‘追光小屋’用爱点亮梦想”获评2025年度上海城市文明贡献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城市文明中的动人故事吧。
从“非遗传承人”到“摆渡人”

程丽,作为来自四川“竹编之乡”的非遗竹丝编传承人,她以精湛的技艺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书写了一段段关于文化传承与社会公益的篇章。作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三八红旗手、助残先进个人,以及“佛肚轩”竹文化创作中心的创始人,程丽不仅在传统竹编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通过“艺助行”非遗助残公益项目,将这份古老的技艺转化为帮助残障人士自立自强的力量,成为城市文明贡献故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程丽的竹编之路始于对家乡传统技艺的深厚情感。自幼在竹编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她不仅掌握了精湛的竹编技艺,更将这份技艺从实用器具提升至艺术品层次。她的竹丝画作品《隐形三圣佛》、竹丝编赵孟頫《心经》等,以其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特点,赢得了“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

程丽的艺术之路并未止步于个人成就。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残障人士群体,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困境。随后,程丽发起了非遗助残公益项目,将竹编技艺传授给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帮助他们掌握一门居家就业增收的技能。2017年,在残联、民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她成立了“艺助行”公益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助残范围,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培养残障人士的自信心与自立能力。优秀的残障人士经过培养、锻炼、考核,进入师资队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鼓励优秀学员走进校园、社区,推广非遗文化,既帮助了残障人士实现自我价值,也让更多的学生和社区居民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残障人士的身心康复和就业增收,更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关爱残障人士的良好氛围,推动了社会的开放包容与文明进步。
程丽的贡献并未局限于上海,她还将这份爱心与技艺带到了更远的地方。2024年,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新米节”上,“艺助行”携手中国东方航空共同发起了非遗助残温暖行动,程丽为当地的残障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将设计创新理念融入作品,为云南残障群体提供了展示与销售推广的综合性平台。这次行动不仅提升了残疾人的职业技能,扩充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助力了民族团结互融。
程丽的故事,是城市文明贡献的生动写照。她以竹编为媒,以爱心为桥,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社会的公益责任紧密结合,不仅展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更传递了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的正能量。她的行动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公益事业中来,共同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四脚公民”公益行动
赋能人宠友好社区建设

为了探索和实践流浪猫的科学管理模式,打造人与宠物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一群年轻人自发组成了一支“四脚公民”团队。作为一支充满活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益力量,“四脚公民”团队不仅在流浪猫的绝育管理、领养推广、志愿者动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是在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人宠友好理念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获“文明养宠支持单位”“人宠友好社区治理公益贡献奖”等荣誉。
自项目启动以来,“四脚公民”团队通过实施国际公认的TNR模式科学管理流浪猫群体,目前已在长风、长寿等街道开展行动,协助社区搭建常态化管理体系,完善投喂基础设施,分发科学管理手册,组织文明养宠宣传活动,让流浪猫问题从源头得到有效解决。

团队设立了“四脚驿站”,作为流浪猫领养的中转站和人宠友好的互动空间,为TNR过程中发现的亲人猫咪提供领养机会。驿站作为“四脚公民”人宠友好理念的宣传窗口,日常通过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流浪猫的趣味短视频,吸引更多人关注流浪猫群体的科学治理和领养,推进人宠友好和谐共生的文明城市建设。
秉持着“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理念,团队通过TNR公益行动和“四脚驿站”的日常运营,吸纳了大批社区志愿者和高校青年参与流浪猫科学管理公益行动。目前,团队志愿者队伍已发展至200余人,他们参与TNR行动、领养管理和社区宣传,不仅改善了城市流浪动物的生存环境,也为推动流浪猫科学化管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此外,团队积极举办“毛ment市集”等人宠友好主题活动,通过宠物义诊、公益领养、人宠互动游戏等趣味化形式,宣传文明养宠和人宠和谐共生理念,提升公众的认知与参与度,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都市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团队将以“四脚驿站”重新出发,着眼流浪动物在超大型城市中的生存问题,继续扩大TNR行动覆盖范围,推广流浪猫科学管理经验,开展更多人宠友好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志愿者和社会资源参与进来,持续为构建“人宠友好”的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看见光 追逐光 成为光
“追光小屋”用爱点亮梦想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写作业时,只能在昏暗的角落里,勉强摆上一张小桌子,没有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他们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可以安静学习的地方,但现实的困境却让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于2023年开展试点,2024年和2025年均被纳入上海市和普陀区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实施三年来,累计已为42个家庭带来了温暖的曙光。
项目坚持“一户一策一事一议”,通过上门“唠家常”等方式,深入了解受助家庭房型特点和个性需求,充分尊重受助家庭特别是青少年的巧思妙想。无论是打造上床下桌的“梦想城堡”,巧用隔断创造独立空间,还是依据孩子亲手绘制的图画现场改图,都让居民的合理心愿成为设计蓝图。改造后的小屋“华丽变身”,简洁清爽的装修风格使整个家充满了温馨氛围。

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帮助和托举,“追光小屋”项目坚持“改变环境”“改造心境”并举,整合高校、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资源,组建百余名“追光合伙人”志愿服务队,延伸开展课业辅导、心理咨询、收纳培训等多种活动,并发起“追光书角”计划,动员受助青少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受助-反哺-共治”的良性循环。
作为共青团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追光小屋”不仅是民心工程,更是初心工程。接下来,普陀将持续深化“追光小屋”服务内涵,着力推动从“空间焕新”到“精神焕新”的深度转化,通过持续跟踪与长效陪伴,确保关爱不断档、成长有支撑,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为困境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追逐光、成为光”的故事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