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娄山中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团队的师生,将课堂搬进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恐龙大展”的展厅。娄山中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团队在负责人王荣老师的带领下,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新模式。

本次研学活动以“从语文到科学——多维度解读中国恐龙”为主题,深度融合语文、生物、地理、科学、信息等多个学科。行前,学生们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重读徐星院士的《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等经典篇目,梳理科学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博物馆,手中的学习单化身为“古生物侦探”的探案指南。这份学习单将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生物学的物种特征、地理学的大陆漂移学说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带着“研究课题”走进博物馆。

在展厅中,语文课文中的“大陆漂移学说”通过中国各地恐龙化石的分布差异得到了直观验证;而关于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灭绝,学生则围绕“英良贝贝”恐龙胚胎等展品,展开了基于证据的科学思辨。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孤立的文字,而是在真实化石与科学理论相互印证下构建起的立体网络。

在现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烁作为“科学家导师”,负责将最前沿的古生物学知识与化石发现故事娓娓道来;学校的学科教师则作为“教学设计师”,帮助学生将现场观察与课内所学精准链接。从“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背后的爱国科学家故事,到五彩冠龙与北美亲戚的跨洋联系,再到“英良贝贝”胚胎化石引发的对生命与环境的思考,这种“双师”协作,实现了教育方法与科学的深度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力量。

活动还设置了多元化的成果输出环节,学生可选择以“科学小记者”身份撰写展品介绍,以“时空对话者”身份致信阿西莫夫,或以“化石狂想曲”进行文学创作。最终的“跨学科终极挑战”——小组合作绘制基于科学证据的“白垩纪中国生态复原图”,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构建包含食物链、植被群落和地理环境的完整生态系统。这幅图不仅仅是美术创作,更是一份融合了生物学(食物链)、植物学(植被群落)和地理学(古环境)知识的“科学报告”。

“当课堂延伸到博物馆,当兴趣转化为探索欲,学习便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发现之旅’。”王荣表示,这样的探索正在娄山中学持续发生,这些在化石前驻足思考的少年,未来将在更广阔的知识宇宙中,书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发现故事”。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