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声音“长”什么样、如何让植物发声?小策展人:原来万物在说……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1-18 17:38:40

“怎样让植物‘发声’?”

“我想让大家都来听听‘我们班的声音’。”

“‘大黑’‘小黑’在说什么?它们生气了吗?”

11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Z²科博馆第五期主题展“万物有声:听见一个更酷的世界”正式揭幕;同日,学校第八届班主任节温暖启幕。这是一段关于“声音”的探索,也是一场从教室延伸到科博馆、由教师携手学生共振的教育实践。

“教育,是一场从倾听开始的回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蒋方叶为本次活动致欢迎辞。她以“声音”为喻,寄语全体班主任与学生在倾听中彼此点亮,在共创中拓展教育的边界。

合作中是否需通过“贡献树”来记录和衡量每个人的付出?活动当天,在“‘布’一样的成长”主题微班会上,教师苗壮以班级布展剪影开启回忆:

一场精彩的辩论随之展开。正方认为,“贡献树”是对努力与创见的尊重,是团队的“身份证”与“能量站”;反方则坚持,过度计较功劳反会消耗团队精力,信任与共同目标更为重要。这场辩论超越对错,引导学生在真实矛盾中学习沟通、理解公平、体会协作。

在微论坛“从教室到科博馆”中,四位班主任陈怡雯、闫珂欣、蒋俊磊、孔倩倩与学生代表五(5)班顾若垚、二(7)班潘鹏屹同台对话,分享了他们从“焦虑”到“从容”、从“迷茫”到“创造”的心路历程。无论是“马面裙”带来的文化认同,还是“海洋之声”激发的共情探索,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班主任从“班级管理者”到“学生成长导师”的真实转变。

本届班主任节特刊《和风韵》同步发布,收录了教师与科博馆共同成长的教育叙事。闵行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贾永春为特刊作序,并在现场进行专业引领。她用三个“美好”阐释参与活动的真切体会,“当教育被听见,它便不再是单向的传授,而成为双向的共鸣。”

“我与科博馆的故事”一文获奖教师登台领奖;“博教师”策展贡献奖与“博少年”探究风采奖相继颁发,闵行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贾永春、德研中心副主任徐晶星,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贾文琴和汤岱蓉、华东师大基教处盛爱民、专家顾问蔡勤等嘉宾为师生颁奖

最令人期待的环节“声音测展说明书”由学生“策展天团”博少年全程策划与演绎,他们发布了一幅从自然虫鸣到未来声景的“声音宇宙”。从助眠声波到城市音景,学生的创意既联通古今,也指向更具人文关怀的明日生活。在第五期展览启动仪式上,嘉宾、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点亮大屏,现场与教室同步提交的“声音关键词”即时汇聚为流动的声波图景。

“我们想让学生用耳朵去感受自然与生命。”学生德研部主任单文君介绍,本次展览围绕“生物多样性”这条主线,学校把自然、科学、艺术、人文与科技揉在一起,让学生不只是看展,而是去听、录、做、讲,在声音里理解生命的丰富与差异。

“我们班在一楼,老师经常带我们到教室外捡树叶和小果果。我们就想把它们做成风铃,让大家都能听见‘我们班的声音’。”一(2)班的崔昤越告诉第一教育,自己上下学路上总爱竖起耳朵听“嘀嗒”“呼啦啦”的怪声音,“以后想学本领把这些声音都认出来,讲给大家听。”

四(2)班的王衎说:“我们学校有两只黑天鹅,我们班给它们起名叫‘大黑’和‘小黑’。它们很可爱,但我们发现它们有时候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就做了观察和记录,想找出原因,也想把这些发现分享给大家。”

在展区里,四(2)班的学生先做了一张大海报,把黑天鹅的“动作+叫声”标在一起,“我们对这些动作和声音做了‘破译’,写出可能代表的意思。我们还设计了一个互动:听黑天鹅的叫声,用颜色、符号和线条画出参观者的感觉。每种颜色、每一种线条都能代表不同情绪,我们想让大家更深入地‘听懂’大黑和小黑在说什么。”

文字:周紫昕

照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