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检刚结束
胃镜报告上那句
“胃黏膜轻度萎缩伴肠化”
成了唯一的不和谐音
你忐忑地打开搜索引擎
“癌前状态”几个字重重敲在心上
——难道,这是胃癌的前奏?


我们先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一下
什么是“肠化”
在慢性胃炎(尤其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长期侵扰下,胃黏膜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固有的胃腺体逐渐减少,即“萎缩”;同时黏膜层会变薄。
更奇特的是,原本应该生长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地方,却冒出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细胞——这个过程,就叫做“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
想象一下
你的胃原本是一片肥沃的良田
专门用来种植水稻(胃功能细胞)
由于老鼠和害虫(如幽门螺杆菌)的长期破坏,土地变得贫瘠,水稻产量下降。
生态环境被破坏后,一些适应了这种恶劣环境的杂草(肠道细胞)开始在水稻田里生长起来,它们不产稻谷,改变了田地的本质。
此外,肠化也分类型
分为风险较低的完全性肠化
和风险较高的不完全性肠化
如果病理报告上没有特别注明
通常默认为完全性肠化

在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30%-50%。它是导致慢性胃炎、萎缩和肠化最首要、最明确的原因。
十二指肠里的胆汁和胰液反流到胃里,会像“化学试剂”一样腐蚀胃黏膜的保护层。
长期高盐、腌制、熏烤饮食,吸烟,酗酒,以及某些药物(如止痛药),都会持续刺激和损伤胃黏膜。
胃黏膜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化,因此萎缩和肠化在老年人中更常见;
少数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问题,身体产生攻击自身胃壁细胞的抗体,导致萎缩;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其胃黏膜可能对环境中的伤害因素更为敏感。

医学研究已经描绘出了
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的
“缓慢演变路径”
健康胃黏膜 → 浅表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异型增生 → 胃癌
其中有几个关键词
需要注意
从“肠化”到“胃癌”的过程通常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去干预。
诊断为肠化后,年癌变率非常低。例如,一项荷兰研究显示,确诊肠化后5年内,胃癌的年发生率仅为0.25%。在确诊后的10年内,累计癌变率也仅在1.8%左右。
尤其在“异型增生”之前,完全可以通过积极干预,将病情稳定在当前阶段,甚至部分逆转。

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标准的“四联疗法”根除治疗。这是目前阻止病变进展最有效、最明确的措施。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是否成功。
对于“轻度萎缩伴肠化”,医生通常建议每2-3年复查一次胃镜。如果伴有其他高风险因素(如家族史、重度萎缩等),请严格遵循消化科医生的个性化建议。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5DZ2304600)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研究员 郜娉婷
特别鸣谢:上海市科技团工委
制图:吴佳斐
见习编辑:孟祥莉
校审:姚佳森、梁文静
终审:沈蔚

点亮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