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秋天步履不停,空气中透出清冷的凉意。这个被各种艺术活动火热围绕的季节,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也纷纷推出了精彩的新展览,艺术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在这个适合室内活动的季节,不妨走进这些展览,在艺术中度过一段充实而温暖的时光。
“上海市摄影艺术展”是上海市文联重要展览品牌之一,是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市参与度最广、级别最高的综合性摄影艺术展。该展1997年创办,每两年一届。本届“市影展”主体展最终有173件作品脱颖而出,其中金奖4件,银奖6件,铜奖7件,入选作品86件,入围70件。展览由四大展项组成,包括“市影展”主体展、青年影像艺术联展、新时代全国摄影精品上海巡展、彭浦镇摄影作品主题专题展等。展览在静安中心城区多个点位举办,并与静安“艺术苏河”文化艺术品牌无缝衔接。
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次共同策展,依托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汇集全球馆藏,借由四个单元全新解读宋、元、明、清铜器的发展与特色,以及寻找隐含在器物内的社会人文意涵,并进一步省视其在艺术史中所占的地位。展览总计约178件/组展品,基于上海博物馆藏宋、元、明、清铜器,并携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汇集亚、欧、美三大洲多家重要博物馆馆藏,辅以同时期书画、陶瓷、珐琅器等,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展出者,是近年来海内外最具规模的宋、元、明、清铜器展。
本展以上海博物馆丰富馆藏扇面书画作品为依托,遴选100件/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名家代表作,旨在呈现扇面书画的艺术演变与时代风貌,题材涵盖山水、花鸟、人物与书法,形制包括扇页与成扇等。展览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突出扇面“小中见大”的艺术特色,如宋代纨扇的细腻写实、明代金笺的华彩纷呈、清代折扇的笔墨革新,并通过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全面展示扇面书画的艺术多样性,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其文化底蕴。考虑到宋元绢本极为脆弱,部分展品将分期展出。
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大展汇集超过350位从近现代到当代的岭南美术名家代表作品共800余件/组,展厅数量19个,展线长度3892米,展览面积超20000平方米,展览由七大板块组成,还设置了三大特别专题,系统梳理并全面呈现广东美术在百年间的革新历程与辉煌成就。无论是作品品类还是展出规模,均为迄今广东美术展览之最。
展览汇聚詹建俊、陈钧德、汪诚一、余友涵、罗中立、靳尚谊、杨飞云、刘小东、王沂东等跨越数代的中国油画名家代表作。观众可通过这些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感受中国油画在语言探索、风格演进与精神表达上的丰富层次与时代风貌。通过“史诗高华”“人民纪神”“山河揽胜”“草木寄心”四大板块,用12个展厅的篇幅系统呈现800余件30年来反映中国油画创作探索与艺术高度的重要作品。
第15届上海双年展共呈现67位/组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逾250件作品,其中中国艺术家16位/组,新委任和新制作作品逾30件。“花儿能听见蜜蜂吗?”这种跨物种的回应机制,成为策展团队的隐喻——艺术,正是人类与世界互相“听见”的方式。展览由主策展人凯蒂·斯科特(Kitty Scott)、联合策展人黛西·德罗齐埃(Daisy Desrosiers)与谭雪共同策划,这也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首度由女性领衔的策展团队。
2025年,刘海粟美术馆迎来建馆30周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也迎来第十八届。本届展览以“机·智”为主题——“机”寓意人工智能(AI)的澎湃浪潮,“智”象征人类独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旨在探索人机共生时代艺术的新可能。展览迎来历史性扩容,除刘海粟美术馆本馆展厅外,首次增设C·PARK海粟文化广场D栋及中庭广场区域,以更广阔的空间容纳时代青年艺术才思的奔涌。地点:刘海粟美术馆、C·PARK海粟文化广场D栋及中庭广场区域
本次展览共呈现131件/套珍贵展品,全部源自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作为英国藏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该馆素以丰富且精湛的欧洲古典雕塑收藏闻名。展览精选其代表性雕塑76件,囊括20余件高度近两米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衹雕像,26件罗马皇帝贵族的半身像,以及部分古希腊陶器、古罗马马赛克壁画、宝石、玻璃器等藏品。
去年亮相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的敦煌艺术大展,吸引30万中外游客在上海看敦煌。今年正值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三十周年,10月23日至2026年3月31日举办的“何以敦煌·念念回响”敦煌文化艺术公益展,回应公众期待,采用预约制免费开放。展览系统展示敦煌石窟艺术、藏经洞文献、莫高窟保护历程与基金会三十年公益成果,包括5座莫高窟经典洞窟复制窟、敦煌壁画早中晚期代表作、神韵天成的敦煌彩塑等。展览侧重于普及性,让观众可清晰了解敦煌文化艺术脉络。
活动信息供参考,具体以现场为准
综合自中华艺术宫、乐游上海、上海博物馆等微信公众号
文编 | 忻颖
美编 | 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