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稻新优品种品鉴会”在闵行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举行。活动现场,21个水稻新品齐聚一堂,市农技中心专家、稻米产业联盟成员、区镇两级农技人员齐聚一堂,通过观色、闻香、品尝,从外观光泽到米香浓郁度,从口感软糯度到回味甘甜度,进行全方位品鉴投票。经过激烈角逐,“闵粳1836”和“沪软1212”凭借出色表现实力“圈粉”,其优良的食味品质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除了亲口品尝,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也在现场安装了大米食味仪,这台机器可不得了!从袋中取出的生米缓缓倒入机器,短短两分钟后,米粒的蛋白质、直链淀粉以及水分含量等数据便可直接显示在屏幕上,而这些都是影响大米营养和口味的关键因素。“通过这类科技工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生米食味值的测定,本次活动中的大米经过3次测量后,所测食味值都大于80,完全符合优质大米的衡量标准,部分食味值超过85,已经达到了顶级优质大米的标准。”技术人员为记者介绍道。

三方共谋 闵行水稻品种优化
新优品种的成绩单已经出来了,下一步就是扩大好品种的种植规模了。品鉴环节结束后,市农技中心专家、区农技中心和稻米产业联盟成员单位一同“趁热打铁”探讨水稻种源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实际问题。大家达成共识,既要加大对外育种合作交流,紧跟前沿技术,让更多好品种“落户”闵行,也要“良种良法配套”做好种植过程的技术跟进,真正把技术指导和培训做在田头。

那么又该如何打造闵行农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专家专门分享了其他地区的优质大米品牌对农户收入提高的案例,并提出要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种植模式,探索建立上海首个稻米“碳标签”。此外,也要维护好产品品质,增加客户粘性,推动田头冷链、精深加工与电商渠道融合发展,提升闵行稻米品牌化、产业化规模。
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品种展示和技术交流的平台,更凝聚了产业发展共识。下一步,闵行区将持续强化种源创新和科技赋能,推动水稻产业向标准化、低碳化、高值化迈进,让闵行稻米香飘万家,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