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高杰
在关注心血管健康时,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大众最熟悉的指标,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它可能无法精准反映腹部脂肪堆积带来的健康风险。
近日,《柳叶刀》子刊发表的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健康视角:腰围身高比(WHtR,下简称“腰高比”)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正成为预测心脏风险的新工具。

冠状动脉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它的出现意味着血管壁已发生硬性斑块沉积,是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冠心病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警信号。
以往评估肥胖相关心血管风险,BMI和腰围(WC)是常用指标,但两者都存在局限性。BMI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量,可能导致“隐性肥胖”(如体脂率高但BMI正常)被忽视;腰围则受身高影响较大,相同腰围对矮个子和高个子的健康意义不同。
腰高比将腰围与身高直接关联,能更直观地反映腹部脂肪的相对堆积程度,且无需根据性别设定不同临界值,适用范围更广泛。基于此,研究团队开展了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明确两者之间的关联。

图源:包图网
该研究共纳入了2721名年龄在35-74岁之间的巴西成年人,所有参与者入组时均无冠状动脉钙化,且无心血管疾病史。
研究的核心暴露指标为腰围身高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以WHtR≥0.5作为腹部肥胖的判定标准。主要结局指标是随访期间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率(CAC≥1)。
研究团队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长达9.2年的随访,期间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吸烟状况、饮酒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潜在混杂因素,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在2721名参与者中,共有423名参与者出现了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为15.5%。分析结果显示,腰高比与冠脉钙化发生风险呈显著正相关,且这种关联在不同人群中均稳定存在。

根据3种不同肥胖人体测量指标的CAC发生率
如上图所示,根据BMI、WC、WHtR肥胖人体测量指标得出的CAC发生率如下:
BMI<25 kg/㎡的CAC发生率是12.9%,而BMI为25~29.9kg/㎡的CAC发生率是17%,BMI≥30kg/㎡的CAC发生率是17.2%。
女性腰围<80cm或男性腰围<90cm的个体的CAC发生率为11.6%,而腰围达到或超过此阈值的个体的CAC发生率是18%。
WHtR<0.5的个体的CAC发生率为9.8%,而WHtR≥0.5的CAC发生率是18.2%;WHtR<0.55的个体的CAC发生率为11.9%,而WHtR≥0.55的个体的发病率是21%。

BMI<30kg/㎡的个体中根据WC和WHtR的CAC发生率
根据WC和WHtR得出的CAC发生率如上图所示,对于BMI<25 kg/㎡的个体,腰围<80cm(女性)或<90cm(男性)的CAC发生率为10.9%;腰围≥80cm(女性)或≥90cm(男性)的CAC发生率则为21.6%。在同一人群中,WHtR<0.5的CAC发生率为10.2%,WHtR≥0.5的CAC发生率为20.6%。值得注意的是,在BMI<25 kg/㎡的1008名个体中,仅有19人的WHtR≥0.55。
对于BMI处于25~29.9kg/㎡的个体,腰围<80cm(女性)或<90cm(男性)的CAC发生率为14.2%;腰围≥80cm(女性)或≥90cm(男性)的CAC发生率则为17.7%。这同一人群中,WHtR<0.5的CAC发生率为7.7%,WHtR≥0.5的CVC发生率为18.2%;而WHtR<0.55的CVC发生率为11.9%,WHtR≥0.55的CVC发生率为23.6%。

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这种关联在男性和女性中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年龄组、血压血糖状态人群中也保持一致。
研究主要作者、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员、医学博士Thiago Bosco Mendes表示,对比分析显示,腰高比对冠脉钙化的预警价值优于传统的BMI和腰围指标,当三者同时纳入模型时,仅腰高比的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研究还发现,即使BMI处于正常范围,若腰高比≥0.5,冠脉钙化风险依然会增加,这提示腰高比能有效识别出BMI正常但存在腹部脂肪堆积的高风险人群。
“使用腰高比作为心血管筛查工具可以更早地识别和干预高危患者,否则可能会被遗漏,”资深作者、医学博士、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心脏病专家Marcio Sommer Bittencourt说,“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心脏病风险,即使患者的体重、胆固醇和血压看起来都很正常。”
该研究通过大样本、长期随访,明确了腰高比与冠状动脉钙化发生风险的关联,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腰高比的测量简单易行,无需专业设备,在家即可完成(腰围测量肚脐水平一周的长度,身高测量赤脚站立时的垂直高度,两者比值即为WHtR)。将WHtR控制在0.5以下,可能是降低冠脉钙化风险、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目标。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在评估患者心血管风险时,可将腰高比作为重要补充指标,尤其对于BMI正常但腹部脂肪较多的人群,应加强健康干预,提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数据图及参考来源: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am/article/PIIS2667-193X(25)00292-3/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