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霞,绮云。
夏天,霞色隐深树。秋天,霞色隔疏林。春夏的霞色明艳,秋天的霞色清艳。
素来觉得,中国的颜色独有一种天然雅致,自带一味霞气,如云。想来先人们在为这些颜色取名之时,也是心如云霞,着色自然,以致这颜色之中,有了云的呼吸,有了霞的舒卷,也有了时日渐移的岁月绵长。
或许,底色素雅天然,外具五彩而斑斓,这才是霞的颜色。
在故乡的早晨和黄昏,我喜欢在田间地头溜达,饱看朝霞和晚霞。一天早晨,我用手机拍摄朝霞,为了选择一个理想的角度,气喘吁吁跑步穿过一个小村庄,结果还是被一片荒树林子给挡住了。
郑板桥曾云: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可见,以院子观霞睹水,自古有之,并令人心向神往。难以见山见海的人,便私下造出一处山水湖海。在这院中,身有余闲时,抬头看天,云霞飘忽,想远处海上烟云更胜,朝霞似锦,暮霞似锦,想海阔天长,心便是自由极了。
由霞观色,在我的感觉中,晚唐最富色彩感,有一种黄昏意象,夕照和晚霞。秦,苍黑。汉,苍黄。宋,淡青。元,苍青。明,深青。清,绀蓝。
富有色彩感的诗人都是谁?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李商隐,晚霞的色彩,秋冬的旷野上空,那一抹柔和而沉静的红。其次是李贺,李贺是夏天临尽末尾时的绿肥红瘦,他的色彩是跳脱的,更准确地描述,也许应该是一场冷雨后的惨绿愁红。王维呢,是晚霞消失后,那抹宁静的深青,隐隐透点红意。整个人世的热闹,都不要了,就剩下那点淡远的红意。像一缕清风,从天边而来,采绮丽流霞一抹,飞过苍穹山野,一路将流霞抛洒,诗意便乘风而来。洒向林间,青山就花了衣衫,缤纷里起了思念;洒向长河,秋水就泛起涟漪,褶皱中藏着闲情;洒向人间,篱落旁秋菊就渐次盛开,悠然里多出禅意。
我对俄罗斯文学中的霞光印象深刻。托尔斯泰早期小说《哥萨克》里有朝霞满天,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里有晚霞散布。契诃夫、布宁的小说里,都有沉静的霞光。而库普林在他的《阿列霞》里写道:“直至今天,那些燃烧着的晚霞,那些散发着铃兰和蜂蜜的芳香,充满清爽空气银铃般鸟语的滴露的清晨,那些炎热慵倦的六月的日子,还有阿列霞美丽的脸庞,一起栩栩如生地活在我的心里。”年轻时喜欢晚霞,年老时喜欢朝霞。而晚霞是回忆性的,古典的,抒情的。朝霞则象征着某种希望和理想。
岁月悠悠无尽,人生却如急流汤汤,太快了。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 | 许军展
编辑 | 顾金华
诵读 | 陆婷婷(复旦大学)
音频 | 洪颖琪(复旦大学)
视觉 | 邱丽娜 刘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