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城管上门就是检查处罚,这次他们手把手教我们规避风险,还主动问需求、解难题,这样的服务太贴心了!”近日,在静安区大宁德必易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送法入园区”活动让一位企业负责人由衷地发出赞叹。他手中刚刚领到的“城优十条”营商助力服务包,正是静安区城管执法系统从“管理者”变身“暖企服务员”的真实写照。
没有严肃的执法面孔,没有生硬的政策说教,活动现场氛围格外轻松。大宁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队员们拉着椅子,与企业代表们围坐一堂,像老朋友一样聊起了经营中必须注意的“合规必修课”。
针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安全、办公场所装修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等企业日常高频遇到的问题,队员们拿出了精心准备的案例手册,用“身边事”解读“硬法规”。“去年有家企业装修时私自改动消防喷淋,不仅被责令停工整改,还延误了开业时间,这个损失不小。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消防红线碰不得!”一个生动的案例,配上一句通俗的提醒,让在场的员工们听得格外认真,不少人边听边举起手机拍照记录,生怕错过关键信息。
除了生动的讲解,执法队员带来的“服务清单”更是诚意十足。他们不仅在楼栋入口、车棚等关键区域张贴了醒目的合规警示海报,更逐一向企业解读“城优十条”营商助力服务包中的具体举措,从政策扶持到合规指导,都讲得明明白白。
“原来还有这么多帮扶政策,以前都不知道怎么申请,这次真是茅塞顿开!”一位初创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企业的心声。这种摒弃“以查代管”、主动推动“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转变的做法,彻底打消了企业对执法检查的抵触心理,让政企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
活动的效果立竿见影。“普法形式接地气,帮我们明确了法律红线,接下来我们会主动开展自查自纠!”一位企业负责人的现场表态,很快变成了园区企业的集体行动。据了解,活动结束后,园区企业的合规自查率显著提升,不少企业还主动联系执法队,咨询更多经营中的合规细节。
此外,执法队员们还借助园区内的立法信息采集点,认真倾听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详细记录大家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建议,为后续精准优化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据悉,此次“送法入园区”是静安区城管执法局探索包容审慎监管的重要举措。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深化这一服务模式,扩大普法覆盖面,并完善立法信息采集等长效机制,让“服务型执法”的理念在基层真正落地生根,为静安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