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大师课堂 | 他曾为国人“掀翻”天价电话安装费!邬江兴院士:不要被“人生规划”的心灵鸡汤所束缚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1-07 17:51:25

作者:孙亦真

摄影:赵仲弈

日的校园,本是书声与宁静交织113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普陀校区的礼堂却比往常更加热闹。同学们揣着好奇与期待坐下,天,一位特殊的“老师”将走上讲台——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当这位笑容亲切的科学家开始分享,像一位引路人,从30年前装一部电话要花掉爸妈两年工资”的故事讲起,瞬间把大家拉进了一段充满奇迹的科学探险中。场看似平常的校园活动,就这样变成了一次与科学巨擘的温暖相遇,和一场关于未来可能的畅想。

一台“能打电话的计算机”

如何掀翻西方“七国八制”

“同学们,

30多年前,装一部电话要5000元,而当时父母的月薪可能才几百元。”讲座伊始,邬院士从一个人人都有感触的生活故事切入,瞬间把大家拉回到中国通信领域的“至暗时刻”——当时全国电话普及率在全球排名倒数,核心技术被西方“七国八制”垄断,一台进口程控交换机售价高昂,西方公司甚至断言:“直到20世纪结束,中国也造不出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

面对数亿美元研发经费和数千名资深工程师的天堑,他所在的团队只有15人,且多数并非科班出身。走西方的老路,注定是死路。“我是搞计算机的,不懂交换机。”邬院士坦言,“领导让我去学习,我说要四年。领导问四天行不行?我说不去。”正是这“没去成”,让他避免了“路径依赖”,迸发出石破天惊的灵感——我干嘛要去造一个程序控制的电话交换机?我能不能造一个能打电话的计算机?

这一思路的转变,是彻底的“超限创新”。他摒弃了延续百年的电话交换技术路线,将研制我国首台亿次计算机的经验融入其中,用软件定义功能,创造了全新的体系架构。历经七年奋战,HJD-04型程控交换机横空出世,性能全面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我们不是要坐在餐桌边分一杯羹,我们是来掀桌子的人!”邬院士此言一出,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项颠覆性技术,迫使进口电话初装费从5000元暴跌至两三百元,最终归零,走进了千家万户。它催生了“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民族通信产业的崛起,并在短短十年内将“七国八制”彻底赶出中国市场。邬院士回忆出访美国贝尔实验室时,对方竟为他升国旗、铺红地毯。“这些国外的同行虽然傲慢,但他佩服英雄,佩服把他掀翻在地的对手。”他勉励同学们,“希望你们未来也能再现这样的光荣!”

从“IPTV技术”到“拟态计算”

中国智慧由追赶走向引领

首战告捷,并未让邬院士停下创新的脚步。他的第二个故事,将同学们带入了互联网技术迎头赶上的征程。

上世纪90年代末,全球进入互联网快车道,而中国的网络技术与产品几乎全部依赖美国。邬院士临危受命,带领全国顶尖团队转向攻关。三年时间,他们不仅解决了所有互联网核心产品的国产化问题,更独创了与麻省理工(MIT)齐名的两种路由器体系架构之一,打破了国外用专用芯片“卡脖子”的困局。

其中,最让同学们感到亲切的,是他在上海创造的奇迹——IPTV技术。当时,要实现“三网融合”(电视、电话、互联网),将高清电视信号通过互联网稳定传输,是世界级难题。招标投入千万,收到的方案却尽数不尽人意,都在原有框架下修修补补。

转机来自一个“吃馒头”时的灵感。“我看着电视想,为什么非要把200套节目信号都送到电视机屁股后面?我为什么不能用一个机顶盒去遥控远端的路由器,只把我要看的那一套节目,通过当时有限的10兆带宽送下来呢?”这个极巧妙的反向思维,彻底解决了难题,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IPTV之父”。2006年德国世界杯,他更在上海成功组织了全球首次互联网高清电视大规模压力实验,十万学子同时流畅观看,标志着中国在互联网应用技术上做出了世界性贡献,被国际公认为“中国对互联网技术的标志性贡献”。

第三个故事,则引领了世界计算技术的发展方向。面对经典计算机架构的“存储墙、功耗墙、算法墙”等困境,国家科技部与上海市科委委托他研发“新概念高性能计算机”。苦闷之中,他在纪录片里找到了答案——一种名为“拟态章鱼”的生物,能随环境变化自身形态和结构。

我们计算机为什么这么蠢?非要让任务去适应它僵硬的结构?为什么不能让计算结构去主动适应千变万化的算法?”受此启发,他提出了“拟态计算”理论。五年后,世界首台拟态计算机原理样机问世,其效能比传统计算机平均提升百倍以上。2018年,图灵奖得主所预言的“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未来方向,正是邬院士团队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创并实践的领域。对此,他幽默地表示:“他们得了图灵奖,什么时候见到,得让他们分我一半。”

别信“人生规划”那碗鸡汤

要活成“不确定性”本身

讲座的后半段,邬院士将同学们引向了更为前沿和基础的领域——网络安全。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当前网络空间“打地鼠”式防御的疲于奔命,其根源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先天的“基因缺陷”和数学逻辑上的“哥德尔不完备性”。

“娘胎里带出来的问题,靠后天打补丁是治不好的。”为此,他基于拟态计算思想,创立了“内生安全”理论。他解释道,这就像社会依靠“多数人原则”来达成共识,或者自然界依靠“生物多样性”来应对不确定性。内生安全理论通过架构的动态性、随机性和多样性,为网络世界打造了“金钟罩”,将“未知的未知”威胁,转化为可防可控的技术问题。

他在南京搭建的全球首个内生安全试验场,连续7年、365天不间断接受全球黑客挑战,至今无人能彻底攻破。“这一成果的强大防御能力令人惊叹,”邬院士说,“它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这个领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正在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争相提问。当被问及“高中生该如何培养创新力”时,邬院士分享了自己17岁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长的经历,鼓励大家:“年幼并不等于不行。”他强调,学问的关键在于“问”,要敢于提出“真问题、好问题”,并勇于质疑一切结论的前提。“所有科学与技术发展都有前提,”他总结道,“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要敢于质疑前提。约束条件变了,一切皆可创新。”

此时,另一位同学追问:“您在三十几岁之前,是如何在各个学科分支间做出取舍,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邬院士的回答充满了过来人的智慧与豁达。他坦言,自己从战士到院士的经历并非源于一份完美的人生蓝图。“我当兵的时候是个坑道工程兵,是从一个士兵成为将军,从一个战士到院士。”他劝勉同学们,不要被“人生规划”的心灵鸡汤所束缚。“你们千万不要去做死板的规划,而是要顺应这个时代,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能。 因为你并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按你的设想发展,你要用自己思想的‘多样性’,去适应发展的‘不确定性’。这是控制论的第一性原理,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活动背景:

“大师课堂——到科学会堂·听科学讲座”主题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邀请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互动,更好地“孵化”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在助推“双减”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激励青少年树立起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供稿:上海市业余科技学院(上海科学会堂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