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割稻、挖薯、种油菜!丰收节,这个区的孩子们走进田间上课……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1-06 22:54:33

农田间,孩子们弯腰割稻、徒手挖薯、栽种油菜,感受农耕劳作的质朴;

林间课堂里,他们化身“小泥瓦工”,学习制土砖、练砌墙,体验传统工匠技艺;

家庭劳动中心内,“我爱洗刷刷”课程趣味开课,孩子们动手清洗球鞋,让旧鞋焕新颜;

AI评测区里,孩子们切黄瓜的动作与数字测评系统联动,让劳动教育充满智慧魅力……

这个欢乐的节日,是宝山区中小学“丰收节”。

11月5日,宝山区月浦实验学校、乐业小学、淞滨路小学、泗东小学的学生们,循着学校课外活动课程安排,在宝山区“行知行”第三空间开启8课时的沉浸式劳动教育实践。

除了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外,十多位劳模工匠还化身“实践导师”,带来技能体验、非遗手作等特色项目,成为现场最亮眼的风景线。

古法制香坊中,香气袅袅,孩子们在工匠导师孙柳的指导下轻捻香粉,触摸非遗的雅致;

老屋非遗中心内,金惠丽、严平两位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四喜风糕”的香甜、“罗店彩灯”的流光,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手艺的温度;

劳模工匠赵听听、顾惠明、邓小文则带领孩子走进皮具制作、榫工艺、奶糖制作的世界,解锁手工创造的乐趣;

豆腐工坊的灶台旁,汉康豆制品公司经理郭之祯耐心授课,石磨转动间,孩子们亲手制作出鲜嫩豆腐……

从非遗彩灯的璀璨到AI家务测评的智能,从田野收割的喜悦到烘焙创造的甜蜜,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劳动温度,读懂匠心坚守。

活动现场,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完善“行知行”劳动教育课程链,实现劳模工匠资源全覆盖;二是建立“劳模工匠进校园”长效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高效转化;三是总结提炼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全国劳动教育“宝山样本”。他强调,要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匠心、理解劳动,让“润物细无声”的劳动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顾红亮表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关键环节,将“丰收节”与“劳模工匠进校园”相结合,赋予劳动教育场景感与榜样力,既让孩子们体悟“耕耘到收获”的艰辛与喜悦,又能从劳模工匠身上汲取“精益求精、创新奉献”的精神力量。他希望宝山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深挖区域特色资源,完善评价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活动中,宝山介绍了“劳模工匠进校园”课程的建设进展与阶段成果;区总工会、区教育学院、劳模工匠及学校代表分享课程开发中的协作故事,畅谈实施感悟与思考。现场还为劳模工匠颁发课程开发证书与劳动校外辅导员聘书。

据介绍,近年来,宝山区以传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为特色,全力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创新打造“行知行”劳动教育品牌。

从构建家庭、校园、社会三大课程群,到开发百门特色劳动课程;从开展校内劳动教师培训,到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从建成70个基地学校、148个校外实践基地,到整合资源打造农耕文化特色“第三空间”试验田……宝山整合多方力量,对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路径、空间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构建起“家校社政”四方协同的劳动教育新格局,打造“劳动+思政”“劳动+STEM”“劳动+非遗”“劳动+创新创业”等多元场景。

作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宝山区“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结合“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深挖制造业、科创领域工匠故事,建立劳模工匠师资库与视频课件精品库,构建“课堂讲授+实践工坊+研学基地”立体化育人场景。抽象的“工匠精神”由此变为可听、可看、可学、可做的具体实践,让学生在体验劳动快乐的同时,潜移默化种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种子。

未来,宝山区将持续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推动劳模工匠课程与学科教学、课后服务、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丰富“行知行”劳动教育品牌内涵。通过开发更多贴合学生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的实践课程,搭建劳模工匠与师生常态化交流平台,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


文字:白羽

照片由宝山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