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55年创刊
已走过七十载峥嵘岁月
从一本文理合刊发展成为拥有
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教育科学版的
学术期刊品牌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论坛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秉持“追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70年来,学报刊载了大量奠基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创刊70年之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哲社版)”〕邀请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60余位学术期刊主编、知名学者齐聚丽娃河畔,数往知来,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深入交流。“学报凝聚了几代人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其发展堪称一部当代中国的学术史,折射出中国知识界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说。学报(哲社版)主编朱志荣教授回顾了这份刊物七十年来从创刊、复刊到新时代发展的三个阶段,展示出其在引领思想、开拓学科、回应现实、培养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1955年创刊时,学报为文理合刊形式。1957年1月,为适应更为专业化的需求,学报正式分为“人文科学版”与“自然科学版”两个独立刊物。自1978年复刊以来,学报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致力于各专业领域的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连续获得“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期刊”“上海市品牌学术期刊”“上海市高校最佳学报”等荣誉,并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工程、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连续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70周年纪念特刊近年来,学报(哲社版)更加注重从学说、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研究,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等前沿栏目,汇聚名家精品,在返本开新、中国话语、经世致用、对话世界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学报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强化问题导向与前沿引领,推动更多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的产生,加快数字化转型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更具影响力、引领力的学术品牌,着力成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策源地。”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表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进一步提出,学术期刊还要在理论创新、方法革新和话语建构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着力从改进文风、发挥学术期刊组织引领服务作用、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应对人工智能挑战、搭建中外学习交流平台、构建学术共同体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国家一级教授万俊人从学术史的角度,阐述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深层意涵。他指出,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于提供具有标识性的概念、命题与学术范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已经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方面作出卓越贡献,期待在时代变革中能够继续引领学术前沿”。早在1986年,学报(哲社版)就推出“新学科研究论文专号”,聚焦科学哲学、文艺民俗学、城市社会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展现出预见学术增长点的超凡眼光。这种主动为新学科“开辟阵地”的做法,是其引领思想的重要实践。学报明确提出青年学者“不仅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现在’”,并连续推出“青年教师论文专号”“博士生论文专号”。这一举措不仅扶持了大批学术新秀,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今日学界的领军人物,更见证了中国学术代际的传承与更迭。会上,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以“变与不变”为切入点,剖析了学术期刊的使命张力。他强调,大学学报不仅应反映学校的学科特色与学风,还应主动反哺学科建设、学者成长与学风培育,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尤其在跨学科研究与青年学者扶持中发挥枢纽作用。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付长珍教授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思考技术变革中“人”的本质与发展,坚守人文学科本色,采取融合观念与实践的复合型路径。她主张,学报应推动学术范式从“述”向“做”转型,通过超越古今中西之争、打破学科壁垒,做“之间”的学术,实现创造性重建;应担当中外话语的沟通桥梁,推动多学科融合,促进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中产生实质影响。据介绍,近年来,学报(哲社版)开设“对话大师”“再写中国伦理学”“中国式现代化”等专栏,其目标直指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除了发表单篇优秀论文,学报还通过系列化、专题化的策划,搭建平台,促成对话,旨在从中国经验中提炼标识性概念,推动原创性理论的产生,实现从“引领具体议题”到“引领学术范式”的更高层次跨越。来源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编辑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