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洋朋友玩转上海之根丨古韵今风,松江布让洋朋友“上了头”

转自:上海松江 2025-11-05 18:53:29

当松江传统非遗技艺遇上国际面孔,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对于参与“织交四海人”活动的五位外国友人来说,答案超乎想象。他们既是非遗体验馆里的“学徒”,在经纬交错间触摸历史;也是金色稻田里的“模特”,身着松江布自信走秀;更是创意迸发的“设计师”,将古老布料点缀于现代服饰;还是提花技艺的“粉丝”,在现代化生产车间惊呼“哇塞”。日前,由松江区委宣传部与松江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洋朋友玩转上海之根”系列活动第二期精彩开启,来自英国、俄罗斯、南非、乌干达的朋友们齐聚松江,走进松江棉布纺织技艺体验馆、鼎天提花博物馆和相关企业,共同感受松江区区级非遗“松江棉布纺织技艺”的辉煌历史与当代活力。

在车墩镇长溇村的松江棉布纺织技艺体验馆里,松江布艺馆执行馆长东野介绍了松江布的历史:“松江自古就有民间织布的氛围。得益于黄道婆传播的先进纺织技术,松江布逐步精进改良,做到‘衣被天下’。到了明代,这里的织造技艺达到巅峰,其精美产品远销海外。”当了解到松江的“紫花布”在明清时期曾作为高端织物进入英国宫廷,并一度风靡欧洲时,英国教师Michael Robert Burhan表示:“我读过关于中国纺织品的历史,却从未将其与‘松江布’联系起来,而且与我的国家有这样的渊源!”来自乌干达的东华大学留学生Immaculate触摸着松江布感慨道:“亲眼看到、触摸到这项非遗,感受它不同于工业化面料的质感和天然色泽,太震撼了!”

在体验馆内,他们利用各种花色的松江布,在白色卫衣上进行创意设计。俄罗斯模特Anastasiia Nalobina缝上“Shanghai”的字样,表示这是她最爱的中国城市。Immaculate缀以类似非洲大陆形状的图案,Michael Robert Burhan父女则缝制了充满巧思的口袋……指尖飞舞时,古老的布料被赋予了国际化的个性表达。

松江布如何在传承中走向时尚,也引发了“洋朋友们”的浓厚兴趣。在鼎天提花博物馆,鼎天时尚设计经理梦含介绍了源于黄道婆“挈花”理念的提花工艺,并演示了如何将传统纹样数据化,利用智能化软件进行快速设计,再通过电脑编程和高精度提花机实现高效生产。当得知精美的图案并非后期刺绣,而是通过经纬交错直接织造而成时,南非画家Stephen Cuerden连连称奇:“这图案是直接织出来的?太美了!”“洋朋友们”在高涨的兴致中,各自挑选了喜欢的颜色样式,并见证了定制面料在一天内从创意变为现实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智慧”。“我们刚刚选色和排版后,才几小时就能拿到手上,而且质量和色泽这么完美。”留学生Immaculate说。

体验的高潮在鼎天提花博物馆大厅的即兴T台秀中上演。五位“洋朋友”身着融合提花元素的时装,手捧刚定制完成的新面料,在聚光灯下自信亮相。英国女学生Selda burhan Muslu兴奋地表示,走秀感觉“像在演一场穿越时空的魔法剧”。俄罗斯模特Anastasiia Nalobina也补充道:“时装秀很有趣,衣服非常漂亮。我穿着这些衣服走秀很自信!”

一天的体验下来,外国友人们发出阵阵感慨。“今天很尽兴,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让我大开眼界,松江棉纺织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令人惊叹!”,英国教师Michael Robert Burhan建议多组织学生前来,了解地方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南非画家Stephen Cuerden则赞赏提花工艺的精美,认为松江布是“能穿在身上的艺术”,对比家乡布料,他说:“南非布料多运用几何与鲜艳色彩,而松江布则善于留白,充满东方美学韵味。”

留学生Immaculate惊叹于提花工艺的精巧耐用与不断焕新,“我原以为布上的图案是印花或是刺绣,没想到是直接编织上去的,这一定非常耐用。你们不仅保留了技艺,还不断改进它,这体现了对文化的自信和尊重,让人敬佩!”

英国女学生Selda burhan Muslu则被松江布曾是松江姑娘嫁妆的民俗深深打动:“以前这里的女孩子大概九岁、十岁就会学习织布,到她们结婚时还会把亲手织的布作为嫁妆带过去,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温度的事。”

参观车间和稻田走秀让俄罗斯模特Anastasiia Nalobina印象深刻,“车间的机器与面料都很酷!稻田时装秀也很有趣,我第一次这么近看到大米,甚至拨开一颗稻谷,看到里面有小小的一颗米粒,好神奇!”

此次活动,“洋朋友们”不仅是松江布故事的聆听者,更成为了其当代价值的见证者与传播者。松江布这一传统技艺,正通过持续保护、创新与开放交流,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历久弥新、美美与共的精彩故事。

监制:周样波 颜瑾

导演:母萌 樊佳琪

摄制:沈一帆

翻译:树征宇 林岩 郭弈顺

编辑:母萌 樊佳琪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