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个分布式微电网给社会带去安宁与绿色。”近日,在静安碳中和研究院联合十余家央国企单位举办的“中国‘双碳’五周年暨近十年碳减排总量控制新目标”座谈会上,有光有电(上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董事局主席、静安碳中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华康博士的表述,勾勒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发展蓝图。
会上,刚以三千万知识产权实缴注册并跻身上海高端企业目录的有光有电(上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将碲化镉发电玻璃的产业潜力推向公众视野。
据悉,使用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增量成本(替换传统建筑材料,如玻璃幕墙、外挂石墙、屋顶钢瓦等高出的成本)为大约500元/平方米,而年发电量可达130—200度/平方米,所以,5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后续25年以上持续创造发电收益,还可获得绿建补贴、光伏补贴和碳汇交易等。
► 青岛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大楼的实践颇具说服力,其真正实现100%绿电自给自足。这座117米高的建筑,设有23层办公区,日均用电量约6000度。通过东西南三面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幕墙“穿”上发电外套,为整体建筑提供25%绿电直供,年减排约500吨。
► 上海本土案例同样亮眼,中建材凯盛机器人智能装备研发中心3000多平方米的碲化镉发电玻璃幕墙,年发电量达23万度,实现园区办公用电全自给,每年可以节约80吨标准煤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7吨。

周华康博士指出,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总量的48.3%,而全国工商业存量建筑光伏可安装面积达80亿平方米,当前安装率仅8%,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市场蕴含巨大增长机遇。

相较于传统晶硅光伏,碲化镉发电玻璃的场景适应性堪称“全能”。北京顺义区老干所的数据显示,其雨天发电效率达67%,阴天更是高达90%,填补了光伏弱光发电的空白。更关键的是,它兼具A级防火、保温隔音、耐重压耐冲击特性,还可定制彩色外观。
►德国尼安德特博物馆改造后,光伏组件与原建筑风格协调统一,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保持视觉美感,获得德国太阳能奖认可。
政策东风正持续加码。上海早在三年前就将其纳入绿色建材采购目录,给予每平方米300元、每瓦1元的补贴;今年9月19日,上海公布了《上海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行动方案》,明确全市到2030年,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20%,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打开空间。国家层面,10月工信部已将碲化镉发电玻璃列入《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2025年本)》。
周华康博士表示,相信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将迎来阳光灿烂的明天,以中国碳中和新范式走向世界和未来。
记者:陈洁
编辑:梁慧
部分图片: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