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编者按
执行路上,法治铿锵前行。
为让生效判决落地有声,成为“真金白银”的过程更可感可触,即日起推出“执行札记”专栏,邀请一线执行法官讲述办案故事,分享破解执行难题的智慧与坚守。在这里,你将看到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的初心在一次次查人找物、一场场执行攻坚中淬炼成金。
让我们共同见证法院执行人如何以脚步丈量责任,用担当兑现承诺,奋力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
“谢谢法官,我们终于可以自由开窗了,再也不用忍受恶臭的环境了!”
堆积三年的垃圾终于被彻底清理的那一天,七户居民纷纷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言语中满是久违的轻松与感激。那一刻,阳光穿过重新变得洁净的楼道,也仿佛照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这不仅仅是一起普通的相邻权纠纷执行案件,它让我深切体会到,执行工作不仅是实现权利的过程,更是对社会矛盾的深度化解和人文关怀的传递。
被一屋垃圾困住的三年

被执行人汪阿姨常年在其住所内堆积大量垃圾,导致鼠虫滋生、电线被啃噬、恶臭弥漫,严重影响了同楼七户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健康安全。生效判决要求其清理杂物、排除妨碍,但当我们手持执行通知书上门时,面对的却是一扇紧闭的房门和一位拒绝沟通的老人。
调查中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拒不履行判决案件。汪阿姨独居多年,患有严重的“囤积癖”,儿子多次劝说无果,家中电线被咬断停电,老人甚至靠捡拾剩饭充饥。更令人担忧的是,堆积三年的垃圾已成为社区的卫生安全隐患。
居委会、物业和派出所曾多次介入,反复劝说、限期履行,但效果甚微。案件陷入困境——如果一味依靠强制清运,不仅可能激化矛盾,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先救其人,再治其屋”
“法官,我不是不孝,我劝了无数次,妈妈就像变了一个人,根本不听,现在连我电话都不接了。”被执行人儿子的话语中透出无奈与焦虑,“我怕的不是脏乱差,是万一电线短路引发火灾,或者她吃坏了身体……”
他的担忧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们:这不仅仅是一桩需要清理垃圾的案件,更是一场对可能存在精神障碍的独居老人的救援,是对整栋居民楼安全与健康的守护,也是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情、理、法的现实考题。
经过合议庭充分讨论,我们迅速调整策略,将执行思路从“强制清废”转变为“先救其人,再治其屋”。
我们启动执行联动机制,联络属地司法所、派出所、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精神防治机构,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风险评估与处置方案。
“汪阿姨,我们是来帮你的,你儿子也来了,咱们先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好不好?”在多部门共同见证与协作下,我们终于推开了那扇门。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主导将老人送至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那一刻,我从她眼中看到的不仅是恐惧和抗拒,还有一丝被看见、被关怀的松动。
法律清除污秽,也照亮人心
确保老人得到妥善安置后,我们才开始真正的“战斗”。
专业的消杀和清运队伍工作了整整三天,最终拉走了四卡车垃圾,终于从源头解决了问题。当最后一袋垃圾被运走,阳光终于能毫无阻碍地照进这套房子时,整个楼道里的邻居们都自发地鼓起了掌。
对我而言,这一刻的意义远不止于“执行完毕”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司法的真正力量,不仅在于裁判的权威,更在于执行的智慧与温度。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联动执行”正是破解此类困境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社会合力,才能攻克单一部门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
破局之道,在法之内,更在法之外。
执行干警

郭轶琨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

张程龙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

来源丨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执行局
文字:郭轶琨、张程龙、陈逸韵
漫画:AI辅助生成
责任编辑:蒋梦娴
编辑:孙小敏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