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苏河两岸忆抗战”系列讲座第11讲在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举行。巴黎政治学院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徐翀以“1939年·苏州河畔·一位美国女医生的环球旅行见闻”为题,为现场观众讲述一位美国女医生八十多年前在上海苏州河畔的见闻。本次讲座也为“苏河两岸忆抗战”系列讲座画上圆满句号。

讲座中,徐翀以美国女医生玛丽•麦基宾-哈珀(Mary McKibbin-Harper)在1938—1939年全球旅行的游记为核心,通过深度解读其笔下的“上海段落”,还原了战时苏州河畔的真实图景:花园桥(今外白渡桥)下,日本哨卡严控交通;苏州河两岸棚户区与漂泊棚船中,难民挣扎于贫困、疾病与边缘化生存;医疗救援在崩溃的城市秩序中承担着关键的治理功能。

徐翀指出,哈珀的文字为上海史研究提供了官方档案缺失的“人文细节”。她对战时上海难民的卫生状况以及女性医护人员的记录,是理解战时城市生命秩序的重要切面。通过重读此类环球旅行游记,我们不仅能重新认识二战时期的上海,也能反思现代城市在危机中的人道底线与公共记忆。

“苏河两岸忆抗战”系列讲座由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整个系列讲座共11讲,邀请多位上海史与抗战史领域资深学者围绕苏州河两岸在抗战中的历史场景展开深入讲述,涵盖战时生活、工厂内迁、市民逃难、劳工生存及日本侵略暴行等多重主题,通过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全面呈现苏州河在上海抗战历史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学者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既满足了市民对城市历史脉络的关切,也推动了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