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双十一“剁手”前必看:9.9、29.9、99.9的定价,为什么让你忍不住想买买买?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0-29 13:18:54

双十一购物节的钟声一敲响,

你的购物车是不是已经被塞满?

点开电商软件

满屏的价格让人眼花缭乱:

零食礼盒标着59.9元,

羽绒服售价499元,

就连日常囤的洗衣液,

也写着39.9元两大桶

……

不知你是否发现,

生活中绝大多数商品价格,

都爱以“9”结尾。

明明凑整到整数看起来更方便,

商家为啥偏要差那1毛钱”“差那1块钱

AI制图

01
PART

左位数效应,制造“低价错觉”

首先得认识一个关键的消费心理现象——左位数效应

简单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价格时,大脑会下意识地优先关注最左侧的数字,对右侧的数字则选择性忽略。这源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节省原则:面对商品价格时,大脑不会逐一计算精确金额,而是抓取最醒目的 左位数” 来快速判断价格区间,以此减少认知负担。

美国芝加哥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将一款女装的价格分别定为39美元和40美元,结果发现39美元的销量比40美元高出23%。尽管仅差1美元,但左位数从“3”变成“4”,让消费者产生了价格跨了一个档次的错觉。

举个常见的例子:同样是一款卫衣,标价199元与200元,两者仅差1元,但在左位数效应的影响下,你的第一反应会截然不同。看到199元时,大脑会自动将其归为 “100多元” 的区间,觉得还在百元档里。而看到200元时,会直接划入 “200元以上” 的范畴,瞬间觉得价格上了一个档次。这种区间化的认知差异,直接左右了你对 ” 与 便宜” 的判断,明明只差1元,却让人产生省了不少的错觉。

这种区间化的认知同样适用于其他场景,99.9元被归为“几十元”,100.1元却被视为“上百元”。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尾数定价,让消费者在心理上“降档”感知价格,从而更容易下单。

02
PART

“9结尾” 激活你的多重消费心理

“9”结尾的定价,不仅借助左位数效应营造了低价感,还巧妙地传递了信任感,形成了双重心理攻势。

低价来看,“9”是整数前的最后一个数字,用它作为价格尾数,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左位数效应的区间认知。比如,9.9元与10元,虽然仅差0.1元,但消费者会觉得前者是个位数价格,后者是两位数价格”。199元与200元的对比更是明显,前者让消费者觉得还没到200元”,后者则是超过200元了这种心理上的差一点,会极大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门槛,这种占便宜的感觉会直接转化为购买行动促使你果断下单。

信任感来看,非整数的“9结尾价格,会让消费者认为商家的定价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而不是随意定的整数价。比如,标价129元的商品,比130元更能让消费者觉得商家连1元的利润都算得很清楚,进而对商品的性价比产生信任。这种精确感在快消品、服装等行业尤为重要,因为这类商品的消费者往往需要通过价格细节来判断商家是否实在。相比之下,整数价格有时会让消费者怀疑是否有溢价空间,从而产生犹豫。

那些差一毛”“差一块” 的定价,

精准抓住了我们对价格的感知习惯。

看懂这背后的心理逻辑,

下次再看到9.9元的毛巾、

99元的T恤,

不妨多留意一下:

我真的需要它吗?

作者:四月
参考资料:

[1]左位数效应[J]. 当代贵州, 2013, (03): 53.

[2]奇怪的价格[J]. 课堂内外(小学智慧数学), 2020, (Z1): 40-41.

[3] 李米. 9 块 9 的商品,到底让你损失了多少钱?[EB/OL]. 科普中国,2023-12-28. 

https://mp.weixin.qq.com/s/vnP5WVCm5oFn_ybTUuiOgw?scene=1&click_id=11.

除已标注来源外,本文封面图及文内图片均来自包图网(获授权使用),转载可能引起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