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批又一批创业者齐聚赛道,是谁在加速他们的奔跑?10月23日,由“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指导,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办,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创·加速营”开营仪式,在漕河泾会议中心成功举行。近300家晋级企业组半决赛的企业带着各自的“硬科技”梦想,再次点燃了创新的热度。从十年如一日的技术坚守,到新锐初创团队的青春崛起,这场加速营,正在见证一座城市如何用制度与生态,为每一位创业者打造“全球科技型初创企业最佳首选地”。

限龄8岁的“年轻化实验”
“今年大赛企业初创属性更加明显,我们打破地域和企业年龄的限制,向更年轻的初创团队倾斜。”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创·在上海”赛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赛制改革和支持重心的调整。“今年我们限定参赛企业注册成立不得超过8年,企业成立平均年龄也下降了三到四岁左右,高管创业、高学历创业人群已占到40%左右。”他表示,大赛的“早、小、硬”特征愈发突出,年轻化趋势明显。政策和奖项的设计也更有针对性地倾斜向初创团队和初创企业,“比如总决赛初创团队、初创企业和成长企业的比例为2:2:1,就是要人为地让更多的团队和初创企业获得机会。”
作为已陪伴创业者十三载的双创标杆,“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始终坚持“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机制配资源”的理念。截至2024年,大赛已累计吸引超7万家科创企业报名,1.7万家优质企业获得市级创新资金扶持约20亿元,有效发挥了创新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
2025年,赛事在制度上持续进化:一是打破地域限制,向上海域外企业开放;二是面向团队和初创企业加大倾斜;三是与全市多家高质量孵化器、领军企业合作,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专题赛事,形成了全年办赛的新模式。
谈及支持初创企业的初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大赛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前端的这些初始团队和成立年龄0-3岁的企业中,虽然失败率高,但他们往往承载着国产替代和技术突破的潜力。我们希望用更精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走出‘死亡谷’,实现商业模式和资本的正向循环。”
今年,报名企业数量位居前三的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超过报名企业总数的80%,体现出本市创新创业企业行业集聚特色。尤其,参加复赛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在超40%,这些数据,折射出上海创业生态的创新厚度和硬核科技属性。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发掘培育早期高潜力企业,让他们在上海这片热土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技术突围到平台赋能,
硬科技创业的马拉松
在今年“创·加速营”的舞台上,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珲已不再是去年那个为了冲刺决赛忙碌的创业者。他以导师和过来人的身份,向新一批晋级企业讲述了自己的创业“马拉松”。
“去年这个时候,橙科微电子有幸荣获大赛成长组一等奖,这份荣誉既是对我们团队10年如一日专注技术攻坚、坚持国产化道路的肯定,更是上海这片创新创业沃土给予硬科技企业最坚实的支撑。”回顾企业十余年高速网络传输芯片的研发之路,王珲坦言,高技术壁垒和国际竞争压力无处不在。“我们实现了从核心IP到50G、400G/800G高速网络DSP芯片的自主研发与量产”。据了解,上海橙科微是全球极少数完全掌握高速oDSP技术并且量产出货的厂商之一,也是全球电信网络50G oDSP唯一的供应商。
参赛、成长、蜕变,王珲把自己看作是上海创业“赛马场”上的一匹“老马”。他感受到,随着大赛持续升级,上海在集成电路、AI算力等高端产业链上形成了完善生态,“这里有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聚集着研发人才和国际化监管生态,也是挑战高端芯片、实现产业突破的理想之地。”他把自己十年的坚持、跨越周期的韧劲和与资本、产业持续碰撞的经验,都浓缩为一句鼓励后辈的话:“硬科技创业确实是一场考验毅力与智慧的马拉松,但在上海,我们站在中国最优势的起跑线上。只要坚持方向,夯实基础,勇于突破,总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王珲看来,赛事的平台和城市的生态共同形成了“创新加速”的飞轮。他把“创·在上海”称作“技术的试金石、资源的立交桥”,既帮助企业凝炼技术、对接资本、提升管理,也让更多创新力量在同台竞技中茁壮成长。“获奖带来的品牌效应加速了市场开拓和人才集聚。这是一个开放、协同、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从在轨验证到产业提速,
一颗创新“星”的成长路径
如果说政策和平台为创新按下“加速键”,那么在加速营现场,企业家们的实际经验更让人看到“创新链”的具体样貌。天域光联董事长张倩武带领的团队,是高校成果转化硬科技企业。三年来,这支团队专注于卫星互联网激光通信核心部件,完成了从研发、地面验证到空间在轨验证的技术突破。
张倩武坦言,团队核心研发成员在高速光通信领域深耕三十年、航天工程化十余年,将两者结合后,他们切中了卫星互联网的快速增长点。“加速营的导师为我们量身定做商业计划书、资本对接方案,帮我们在新一轮产品定型和产业化节点上理清方向。”他认为,赛事和营地里的“一对一辅导”已成为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部资源,在这里,不仅能获得专业反馈,更能现场对接投资,实现“产业加速”。
像天域光联这样的企业,正是上海创业生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依托高校成果转化,聚合政策、人才和资本资源,这种“加速成长”的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创业者主动奔赴。正如张倩武所说,每次参赛都是一次自我审视,也是团队能力的快速提升,“上海的创业生态让我们的创新梦想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