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值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上海财经大学艺术中心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音乐盛宴。被誉为奥地利“文化使者”的维也纳男声合唱团携手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合唱团,共同呈现《多瑙之梦》专场音乐会,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世界顶级的艺术盛宴。校党委副书记周国良,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夏纪军,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东勃及校内师生代表、附属学校师生代表等近千人现场观演。 维也纳男声合唱团团员来自奥地利、德国、中国等多个国家,音乐会上,他们重现了1867年由该团首演、小约翰·施特劳斯为其量身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合唱原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多瑙河畔,感受那波光粼粼的浪漫与激情。此外,合唱团还演绎了《水手合唱》《青年漫游》等经典曲目,展现了绵延百年的艺术纽带。

维也纳男声合唱团团长兼指挥根特·莫豪普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不仅是作曲家,创作了包括音乐剧、歌剧、清唱剧以及合唱和管弦乐作品在内的众多佳作,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合唱指挥家。在他的带领下,合唱团精彩呈现了每一首曲目,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随后,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合唱团在常任指挥张天老师的指挥下演绎了融合唐代诗人孟浩然诗意与合唱悠扬音色的作品《舟中晓望》。《舟中晓望》以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山水诗为词本,钢琴的流动织体与竹笛的悠远音色交织,勾勒“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的江舟画卷。作品通过声部虚实交替与器乐留白,暗合水墨画“以空代实”的东方美学,诠释诗人独坐轻舟、物我两忘的超然心境,续写中国文人“山水寄情”的精神追寻。 音乐会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团与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合唱团共同演绎的歌曲《我爱你中国》中达到高潮。中外合唱团团员共同营造了丰富的和声效果,赋予了这首中国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和国际表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此次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来访,是上海财经大学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实践。今后,校团委将充分激活校内外资源联动效能,持续发挥“行知”系列美育活动“请进来、走出去”的特色,着力构建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立体化美育实践教育体系。同时,不断建立与深化与世界一流、国内顶尖院团的协同育人机制,谱写具有上财特色、中国气派、世界影响的新时代美育教育新篇章。 观演感受 宗佳潼 2025级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本科生 今夜,声音有了具体的形状。维也纳男声合唱团的歌声,不是扑面而来的声浪,而是一片可以走入的、立体的音场。他们不依赖任何乐器,人声本身就是最精妙的乐器。从轻若羽毛的民间小调到结构恢弘的古典乐章,层次分明,呼吸同步,展现了一种极致的纪律与和谐。那是一种洗净铅华的优雅,是几个世纪音乐传统的活态传承。闭上眼,便能瞥见多瑙河的波光、维也纳森林的微风,一切都化作旋律,在合唱的魔法中,完成了一次对耳朵与心灵的温柔洗礼。 孙宇飞 2024级商学院本科生 这场纪念约翰·施特劳斯的男声合唱音乐会,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人声即是乐器”的魅力。没有华丽的交响编制,只有纯粹的男声在空气中交织,却能构筑出华尔兹般流动的旋律与维也纳黄金时代的梦境。施特劳斯的音乐本就富有舞蹈性与节奏感,而男声的浑厚与温润,为这些旋律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更令我动容的是,合唱团成员之间的呼吸、眼神与情绪完全融为一体,让“共同呼吸”成为音乐最本质的力量。这不仅是对施特劳斯的致敬,更是对人类情感与艺术统一力量的见证。 黄海静 2025级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今夜的音乐会,恰似一场用音符精心酿造的跨文化盛宴。当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旋律遇见中国古诗意境的《舟中晓望》,当混声联唱的传统形式与《我爱你中国》的赤子深情相遇,我们看到音乐如何跨越山河,成为文明互鉴的最美语言。上海财经大学学子们的歌声,不仅展现了扎实的艺术素养,更传递着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在这个纪念施特劳斯诞辰200周年的夜晚,音乐不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创造性对话。它让我们相信,在音符构筑的世界里,不同文明永远可以找到共鸣的和弦,共同谱写人类精神的华美乐章。 来源 | 团委 图文 | 易旸谷(学) 张天 编辑 | 谢雅靖 校对 | 依子贺 审核 | 曹东勃 施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