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让新手妈妈陷入崩溃边缘
一套房子,让兄妹手足心生嫌隙
婚姻家庭里的这些“结”
到底该如何解开?
在上海,就有这样一群“家事解铃人”
她们用专业与温情化解家庭矛盾
让亲情重归圆满
夏女士的困境,始于女儿出生后。怀孕前有稳定工作的她,在辞职生下女儿后,生活陷入混乱:月子里与公婆因育儿理念不同产生矛盾,只能独自照顾女儿;丈夫忙于生意无暇顾及,还因生意周转多次刷她的信用卡,让她既焦虑又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抑郁倾向,还曾多次求助警方调解家庭矛盾,但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面对调解员,夏女士起初充满抵触。直到调解员主动分享自己产后抑郁的经历,分享自己的黑暗时光和走出困境的方法,夏女士终于打开心扉,向调解员倾诉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她泪流满面地讲述了自己因为丈夫经常透支信用卡而感到的经济压力,以及无人帮忙照顾女儿导致自己无法上班的困境。她觉得自己的生活看不到希望,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调解员静静地倾听着,不时给予夏女士安慰和支持,让她充分释放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
接着,调解员找到丈夫丁某,把妻子的委屈和压力一一转述,让他了解妻子目前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她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期望。丈夫听后感到愧疚和自责,他承认自己没有充分考虑妻子的感受,总觉得女性照顾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最终,丈夫提出解决方案,由他出面沟通:奶奶协助照顾孙女,让夏女士有足够时间和精力重返职场。
一个月后,夏女士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抑郁症状也明显缓解;丈夫丁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开始主动承担家务和育儿工作;婆婆在协助照顾孙女的过程中,也逐渐转变自己的育儿观念,婆媳关系有所缓和,家庭氛围变得温馨和睦。
在处理情感类婚姻家庭矛盾时,情感的共鸣是打开心扉的关键。有时需要通过适当的自我披露,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从而建立起信任,为后续调解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坚持让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只有夫妻双方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愿意共同努力解决,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在苏州河畔的老城区,一套登记在女儿名下的祖屋,让兄妹情谊蒙上阴影。20世纪九十年代,小女儿李某兰凭“生产标兵”的荣誉获单位房的使用权。之后她倾尽积蓄买下产权,但因远赴美国发展,将房子暂借父母居住。不料23年后,年近花甲的她归来时,兄嫂已经换了门锁,自己竟成了“门外客”。矛盾在去年夏天彻底爆发,李某兰拆水表维权,哥哥们愤而报警,一家七口剑拔弩张地走进调解室。
“爸心脏不好,妈腿脚不便,三十七八度的高温天你断水?你这女儿怎么当的!”大哥李某强拍案而起。几个哥哥也纷纷指责李某兰。李某兰委屈得不能自已,情绪多次失控:“这房子法律上清清楚楚是我的名字!这是我个人的财产啊,我回自己家,还要看哥嫂脸色?”
调解员敏锐地察觉到:房产只是表象,背后是多年的积怨与失衡的亲情。于是果断将双方分开,进行“背对背”调解。原来,因为当年动迁补偿不均,加上父母一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成了妹妹李某兰心中的隐痛。因在国外生意受挫,丈夫身体不佳,经济压力巨大,她迫切想收回房产。而哥哥们认为,当年购房时用上了父亲的工龄,这二十多年也是他们在照料父母,再者父母年迈经不起搬迁,三个儿子经济不太富裕负担不起高昂的租金,因此不愿搬离。
调解员了解情况后,从“情”“理”“法”三方面入手,居委会、民警协同配合,打出“组合拳”。一边讲法理明确产权归属,一边动情理肯定双方付出,最终提议将“房产使用”与“赡养义务”进行利益折抵。经过数轮耐心磋商,最终达成协议:三位哥哥每月共同支付李某兰5000元,作为房屋使用与赡养费用的综合补偿;房屋继续供父母居住至百年,届时由社区居委会见证,钥匙完整交还李某兰。兄妹四人的手,在分隔二十多年后,第一次握在了一起。
这件看似复杂的房产纠纷,核心并非财产,而是被岁月蒙尘的亲情与长期失衡的付出感。“三所联动”机制在此展现了其独特优势:民警稳住事态,律师厘清法理,调解员穿透矛盾表象,直抵情感核心。家庭纠纷的解决,有时需要的不是一把斩断乱麻的快刀,而是一剂唤醒亲情、寻求共赢的温润良方。
无论是新手家庭的育儿矛盾
还是二十多年的房产心结
成功化解都离不开
上海婚姻家庭调解员的专业素养
而这些优秀调解员的诞生
背后有着一个重要“练兵场”↓↓↓
决赛现场成为“情理法交融,巧解千家结”的生动课堂。选手们围绕婚姻家庭纠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限时模拟调解。面对“当事人”激动的情绪与复杂矛盾,调解员沉着应对,以法律为纲、情理为引,通过耐心倾听、精准发问、法条阐释与情感疏导,多维度推动矛盾化解。一场场生动演绎,彰显了上海“家事解铃人”扎实的法律功底、高超的沟通技巧与敏锐的共情能力,体现了新时代基层调解工作“情理法交融”的独特价值。
婚姻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近年来,婚姻家庭关系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专业调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举办此次“婚调大比武”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家庭和谐、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婚调队伍专业素养、实战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活动自今年7月启动以来,通过网上答题、线下授课、线上直播、知识竞答、案例分析等多元形式,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为上海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注入新动能。
上海正通过扎实的基层实践,让“枫桥经验”于万家灯火处焕发新生。近年来,全市妇联组织主动与司法局联动协作,靠前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推动各区建立了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并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起人民调解先行、法院诉讼为后盾的家事解纷机制,着力用人民调解的方式,解决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个案总数呈明显增长趋势,且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
下一步,市妇联将持续深化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创新,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协作,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调解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人民满意的婚姻调解队伍,进一步夯实家庭“小平安”助力城市“大治理”的坚实基础。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