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发展的“必答题”,但随之而来的施工扰民也是一道治理“难题”。自去年11月动工以来,延吉新村街道的重点项目——201街坊地块,就成了街道“最突出”的群体矛盾点。
面对这块“硬骨头”,延吉新村街道以党建引领“多格合一”为抓手,依托第二综合网格,打破条线壁垒,深入一线攻坚。一场精细化的矛盾化解“答卷”就此展开,实现了“邻避”到“邻聚”的转变。
1
201街坊位于延吉新村街道友谊新村居委(第二综合网格内),该地块是街道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完成旧改征收后作为商品住宅项目建设施工。在2025年4月进入基坑开挖关键阶段后,噪声、扬尘、震动等问题激化。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施工扰民和房屋安全。如何拆解?第二综合网格的答案是:既要“依法依规”,更要“跨前一步”。
最大的难题是“扰民补偿”。街道第二综合网格通过党建联席会议搭建平台,发动区职能部门、居委会、专家等多方力量,主动与建设单位协商。他们创造性地提出,参照北京市夜间施工(晚十点至早六点)噪声75分贝以上对每月每户的最高补偿标准,再乘以2.0的系数进行补偿。
这一“创新”方案拿出了最大诚意。补偿不仅覆盖未来,还向前“追溯”。第一阶段6个月(2025年6月至11月)的补偿率先实施,针对居民诉求,第二阶段(2024年11月至2025年5月)的追溯补偿也紧跟落地。目前,132户可通知到的居民中,已有118户签约,比例达89%。
“硬骨头”不止一块,友谊新村203号-206号一楼的天井违法建筑存在严重损坏,基坑开挖极易引发安全隐患。针对居民反映集中的这一违法建筑问题,综合网格在充分调研、会商论证基础上,推动形成务实管用的代拆解决方案以消除安全隐患。
网格站工作人员反复上门,最终促成“拆违补偿+过渡补贴”的方案:建设单位对违建材料予以补偿,并补贴在外租房一年的费用。情理法结合,19户居民签订代拆协议,签约率86%,安全隐患被及时拆除。
2
如果说创新方案是“解题”的力度,那回应民生的“温度”则是化解矛盾的“法宝”。
第二综合网格的工作人员们深知,解决问题,必须“将心比心”。他们梳理排摸出受影响居民中的62名高龄、残疾、重病等特殊人群。经三方审核,由建设单位出资对每户进行相应的补助,用真情救助温暖了特殊群体的心。
9月,项目进入影响最大的大底板开挖阶段。原计划是“10天24小时连续作业”。消息一出,居民区“炸了锅”。第二综合网格立刻协调,反复沟通,最终说服建设单位放弃了24小时连续施工,改为分区分层开挖技术。在国庆中秋期间,施工时间也大幅缩短,未引发规模性投诉。目前,影响最大的施工阶段已平稳度过。
“暖心值”体现在细节。基坑开挖前,网格就发现污水管道损坏,导致居民家中排水不畅。网格立即会同区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先行实施管道改造,保障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这场“攻坚战”的背后,是“多格合一”机制的集成化运转。街道成立工作专班,整合了建管、规资、生态环境、房管等多个职能部门力量。通过“议事会”等平台,变“上访”为“下访”,区职能部门与建设单位共同面对面回应居民。区规资局解释规划,区房管局说明政策,上勘公司研判数据。同时,社区法官、律师前置指导,引导居民依法维权。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