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如静默的蛀虫,悄然侵蚀骨骼结构,待出现骨折、身高缩短或驼背时,往往已难以逆转。在日前举行的“守护骨骼健康·赋能活力人生”上海健康大讲堂上,专家指出,运动是骨骼的“天然营养剂”,科学防治骨质疏松需从年轻时开始。
骨骼是“活的组织”
防治关键在“早”
人体骨骼并非静止不变,而是持续更新的活组织。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所长邓廉夫教授形象地比喻:
胶原蛋白等有机成分如同“钢筋”,磷酸钙等无机成分则如“水泥”,二者共同构建了骨骼的韧性与强度。
骨骼通过“破骨细胞”清除老化部分,再由“成骨细胞”重建新骨,这一“拆建平衡”的过程称为骨转换。青年时期骨量逐渐累积,女性约在30~35岁、男性稍晚达到骨量峰值。此后,骨流失速度逐渐超过骨形成,长期失衡便会引发骨质疏松。
据统计
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该病已位列全球第七大重要疾病。邓廉夫提醒,骨质疏松早期常无显著症状,一旦出现腰背痛、身高变矮、轻微跌倒即骨折等表现,骨骼结构可能已严重受损,如同被虫蛀空的木材,极易断裂。
高危人群包括绝经后女性(雌激素下降导致骨流失加速)、60岁以上男性,以及长期缺乏运动、日晒不足、膳食缺钙的人群。
科学补钙与运动:
骨骼健康的“双保险”
如何及早守护骨骼?邓廉夫建议,成人每日需补充800~1200毫克元素钙与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适量日晒、摄入蛋黄与深海鱼类有助维生素D合成。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是安全的,无需过度担心结石风险。若已出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则需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
运动同样是骨骼的“天然守护者”。快走、慢跑、跳舞等负重运动能有效刺激骨骼,延缓骨量流失,并增强肌肉力量与关节稳定性,降低骨折风险。专家强调,青少年也需重视骨骼健康,为未来积累“骨本”。
关注青少年足脊健康:
别让“力学搭档”失衡
除了骨质疏松,足部与脊柱问题同样值得警惕。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靳杰助理研究员指出,足部与脊柱作为人体的“力学搭档”,相互影响,一方异常可能引发全身连锁反应。
足部由26块骨头构成,内侧与外侧足弓如同“天然弹簧”,能分散体重、缓冲冲击力。然而,青少年中常见的扁平足、跟骨外翻等问题,可能导致膝、髋关节代偿,甚至引发脊柱侧弯。
家庭中可通过“足印法”自查:
让孩子湿脚踩纸,观察足印中部空白区与最窄区比例。2:1为正常,1:1提示轻度扁平足,空白消失则为重度。
此外,观察鞋底磨损情况也可辅助判断:前掌内侧磨损多可能为扁平足,外侧磨损多可能为高弓足。
日常选择鞋底有弹性、能支撑足弓的鞋子,避免长期穿拖鞋或凉鞋;保持正确姿势,避免翘二郎腿、单侧负重,推荐使用双肩包;每日进行10分钟足脊训练,如脚趾抓毛巾、站姿提踵、弯腰拉伸等;多参与跳绳、游泳等对关节友好的运动,控制体重,强化肌肉力量。
预防优于治疗:
养成护脊健足好习惯
数据显示,脊柱侧弯已成为青少年第三大健康“杀手”,我国约有超5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侧弯,其中11~16岁女孩与13~18岁男孩为高发人群,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7倍。若不干预,严重侧弯可能需手术治疗。
靳杰介绍,脊柱侧弯同样可以通过家庭自查来发现。日常,家长要观察孩子站立时肩膀是否高低不一、背部肩胛骨是否单侧突出、腰线是否对称,俯卧时双下肢是否等长。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弯腰做体前屈,若背部出现“剃刀背”(一侧高一侧低),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