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高校资源进课堂”科创教育共同体项目首次听评课教学研讨会在杨浦区水丰路小学分校召开。
会议以“实践验证高校资源转化成效、探索AI+科创课程落地路径”为主题,通过课堂观摩、专项汇报、专家点评等形式,为大中小协同育人搭建交流平台。
本次研讨会聚焦水丰路小学分校教师胡晨晨的课堂“优化选题——让科学故事更精彩”。据悉,该课例属于“中小学AI科普影视创作课程‘三维四阶’模型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课程以科学知识为内核,融合了语文叙事、艺术表达与信息科技工具,构建了“科学探究-故事建构-艺术呈现-技术实现”的跨学科学习链。
胡晨晨介绍,课程从“AI科普小特工”社团引入,设计了“向全校解释疫苗原理”的真实驱动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创作科普故事,来探究科学原理。课堂采用了“学生原创+AI辅助”的人机协同模式,通过递进式任务流程与多样化学习工具,引导学生围绕真实科学问题开展探究、互评与优化,激发了学生的科创热情,培养青少年的思辨能力,为后续的科普视频制作奠定扎实基础,也实现了高校科创资源向中小学课堂的转化。
水丰路小学分校以“为未来育学生”为办学目标,构建“基础课程+社团活动+竞赛提高”三级课程体系,并参与了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的“高校资源进课堂”项目。校长王珍表示,学校目前面临场地局限、教师科创能力有待提升、高校资源对接不成熟等挑战,但学校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课程优化与师资培养,打造科创特色品牌。
与会专家对本次教学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课堂活动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原理,既借助AI工具辅助学生优化科学故事表述,又严格把控技术边界。科创教育应融入学校长期规划,让高校资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锻炼思维、激发创新,实现育人价值。”
本次“高校资源进课堂”项目首次听评课研讨会,不仅搭建了“高校—中小学—研究院”协同育人的高效交流平台,更明确了科创教育“以素养为导向、以技术为赋能、以成果为牵引”的发展路径。
文字:王佳依
照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