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银行家》杂志主编—王力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五至十年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全面提升,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显著提高,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显著强化,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也推出多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质性举措,其中包括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实施八条金融开放举措。上海市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两地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加强合作的行动目标。综上,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绩斐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建设“金融强国”的系统性工程。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着力点和立足点。2024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202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截至2024年底,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072.73亿元,占同期全国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15%。与此同时,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在国内引领潮头,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截至2024年底,上海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达到1782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三分之一,全球主要跨国金融机构基本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
上海金融业实力不仅体现在规模上,在资产结构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在上海金融资源构成中资本市场占比较大,是我国资本市场生态体系最为成熟完善的区域。2024年全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3650.3万亿元,直接融资规模占全国同期比重高达85%,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模和市值居全球前三位,上海银行间市场是我国最大的同业资产和债券交易市场。除场内交易市场外,上海还拥有航运交易所、保险交易所等数十家场外非标资产交易市场。上海的两大期货交易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24年全年实现交易额分别为202.57万亿元和190.93万亿元,占据全国市场份额分别为32.71%和30.83%。上海期货行业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其交易品种和数量影响着全国乃至全球商品市场的价格行情。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创新引领全国
上海金融业扩大开放和金融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和转折点是2013年自贸试验区设立启动之后。经过十多年的自贸试验区探索,上海先后创新出数百项引领全国的金融改革和实践案例,其中国家金融主管部门分十一批次选取超过百个典范案例,在其他自贸试验区及全国范围推广复制,并收获了超出预期的可喜效果。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标志性工程——自由贸易FT账户体系建设。FT账户体系于2014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开展试点,该系统立足自贸试验区“境内关外”特殊政策,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控”的原则,在不触及现有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的前提下允许使用主体便捷完成境内外资金划转。这一突破性改革创新举措解决了各类涉外经济主体长期以来的痛点难点。FT账户创新措施以点带面,激活了自贸试验区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围绕FT账户各种形态各种功能,先后探索开发出针对横跨跨国企业、金融机构及广大境外人士工作生活不同用户用途的多样化金融产品矩阵网络,并连同金融机构上下游链条形成高水平涉外金融生态圈,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主要引领者和实践者,上海金融业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走在前列。总部和运营中心位于上海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于2015年正式投入运营。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标志性事件和中国最重要的跨境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经过十多年发展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支点。依托上海高度发达的进出口贸易驱动,人民币结算规模从无到有实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额达29.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国业务总量的47%,是全球最主要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枢。
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过去十多年,为顺应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上海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各类期货商品交易机构,先后推出针对境外投资机构、融资主体等的国际性金融创新工具。具有代表性的是境外主权机构和商业实体在上海发行以离岸人民币计价面向海内外投资者的“熊猫债券”、境外资金进入境内资本市场的便利通道“沪港通”“债券通”等。上海证券交易所还与全球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合作设立跨市场股权投资存托凭证和跨市场ETF股票基金等创新产品。
高质量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扩大上海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范围。在满足现有跨境资本流动监管要求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境外投资主体进入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门槛限制,进一步释放境外资金投资中国资产的动能。以上海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等重要交易平台为基础,鼓励机构开发各类跨境金融投融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境内外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要。尽快推出面向全球企业在中国上市融资的“国际板”市场,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性资本市场的地位。优化上海资本市场和商品要素市场全球资源配置效能,开发推出创新型价格指数,努力提升上海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二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要素更多投入到实体产业部门和科技创新企业,有效防范金融“脱实就虚”倾向。围绕浦东科创高地和上海优势龙头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开展针对重点产业链条和特定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等各类金融工具优势,鼓励社会资本扩大私募股权投资规模,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大力发展普惠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以金融机构和资本为纽带,促进上海优势产业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合作对接。加快本地产业兼并重组资源优化配置,引导本地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努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融合发展。
三是进一步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发展空间。将扩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融交流合作作为上海金融业拓展战略发展空间的重要机遇,搭建各类金融资源要素对接平台,推动形成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相互融通的发展格局。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和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桥头堡,金融机构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优化提升现有跨境金融支付等基础设施综合能力,满足中外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民币支付结算需求。加快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拓展数字人民币线下应用场景,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
四是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监管体系。上海金融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大局意识,顺应金融体系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需求,坚守“放得开管得住”底线原则,提升监管水平,积极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系统总结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将借鉴国外先进监管模式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探索高效便捷、透明化、法治化和数字化监管模式。加快先进监管科技手段应用,围绕数字经济新业态构建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金融监管部门协同司法机关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监管环境。
五是进一步优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营商环境。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交流,叫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合理优化上海金融业态布局和金融功能区建设,高水准规划提升陆家嘴金融城等核心功能片区。加快推进境外高端商务人士工作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为境外商务人士提供优质工作生活便利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上海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让金融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民众,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广泛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金融法制宣传活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信用环境水平。持续推进海内外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工程,切实改善金融业从业者的生活条件,努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本文来源:银行家杂志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