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长江之畔,一座垃圾厂的绿色革命 | “资源再生”工作坊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0-16 20:33:32

作者:孙亦真

摄影:杨浦东

在长江入海口之畔,一片独特的“生态地景”正悄然改变城市的脉动。这里没有传统工业设施的喧嚣与疏离,取而代之的是起伏的绿坡、洁净的厂房与远处江面相映成趣。这便是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个将每日数千吨城市废弃物转化为绿色电能的“超级心脏”。 

它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一处融入生态的市民公园,一个关于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动范本。作为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工程能力工作坊”中“资源再生”主题的焦点,它将向世界展示如何用工程智慧将城市负担转化为宝贵资源。

从“邻避”到“迎臂”:

一座颠覆想象的“公园式”工厂

当你将手中的奶茶杯投入标着“干垃圾”的桶中,当晚饭后整理的厨余垃圾被单独收起,是否曾想过它们的终点站在哪里?在传统的认知里,垃圾处理厂往往是气味刺鼻、烟囱冒烟、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邻避设施”。然而,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正以颠覆性的设计理念与全球领先的科技,彻底重塑人们对“垃圾处理”的想象。

在这里,每天数千吨生活垃圾不仅不占地、不污染,更能奇迹般地“浴火重生”,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能。它不再是城市的负担,而是持续跳动的“绿色心脏”,一个融入市民生活的生态公园,一个从“邻避”效应成功转向“迎臂”效应的典范之作。

颠覆想象从呼吸开始。步入厂区,一个巨大的反差扑面而来:透过玻璃窗,尽管卸料大厅与垃圾池近在眼前,但空气中却寻不到一丝预想中的异味。这道无形的“嗅觉结界”,是精准布局的臭气处理技术在高效运转。它们如同无形的过滤器,将不同区域的废气分门别类、就地“解决”,让清新的空气成为人们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一片城区建成一个公园”“长出一座山”“植入一个厂”“服务一座城”——项目的设计理念极具开创性,围绕“公园城市”主题打造四大亮点。行走在园区,你会怀疑自己是否误入了一座现代景观公园。最令人称奇的是屋顶花园,它如同一个悬浮的观景平台,与长江展开一场无声的对话。漫步其上,人们感受到的是江风拂面、绿意盎然,而非想象中的工业气息。

硬核科技:

“干湿协同”破解城市代谢难题

华丽的外表之下,是更为硬核的工程内核。该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干湿垃圾协同处置的一体化模式。在这里,干垃圾与湿垃圾并非各自为政,而是形成了精密的“代谢循环”。为什么要协同?上实宝金刚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炳华解释道:“协同就是为了更好的污染物控制和成本的控制,最终形成优势互补。”——湿垃圾处理中产生的废液,可由旁边强大的污水处理站接收;产生的沼渣,可直接送入干垃圾焚烧炉彻底焚毁,实现了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单独建厂带来的高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

每天,约3000吨干垃圾和800吨湿垃圾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厂区。干垃圾在巨大的垃圾池中发酵5—7天,提升热值后,被巨型抓斗送入焚烧炉。而湿垃圾则经过分选、破碎、制浆,分离出的毛油可作为工业原料外售,浆液进入厌氧罐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发电。据运行管理部负责人杨辉介绍,所有物料入场之后,除了最终出去的2%的飞灰,其余全部在厂内实现循环与消除。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污染控制。在这里,答案用数据说话。在中控室的巨型屏幕上,各项烟气排放数据实时跳动,并24小时上传至国家环保部平台接受监控。“所有这些数据都远远低于我们项目的排放标准,而且这个项目的标准不仅低于我们国家排放标准,更是低于欧盟标准,”杨辉自豪地表示,“比如氮氧化物,欧盟标准是200毫克/立方米,我们只有它的一半不到。”

为了达到这一“超低排放”,项目不计成本地采用了“半干法+干法+湿法”的多重烟气净化组合工艺。“这么多道工艺就是一道一道的封锁线,让污染物溢出去的概率变得非常低。”王炳华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透露,这里排放的绝大多数污染物浓度,甚至优于宝山区周边的环境空气样本。

在能源利用上,该项目同样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它采用了垃圾焚烧行业中顶尖的 “中温超高压” 蒸汽发电机组。王炳华解释道,这好比家用热水器,参数越高,能量转换效率越高。“一般行业(垃圾发电)的热效率在25%—27%,我们可以达到29%。”这直接体现在核心指标——“吨垃圾发电量”上。“我们项目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吨垃圾发出620度电以上,整个行业平均大概在四百六七十(度)。”这意味着,同样处理一吨垃圾,宝山中心能多产出约200度绿色电能,每年总计约8亿度电,可满足上海常住人口约4个月的用电需求,相当于节约28万吨标准煤,减排33万吨二氧化碳。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这座矗立于长江之滨的现代化工程综合体,它用成功的实践,将一种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具象化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系列技术参数,更是一种信心、一个清晰的航标,告诉全球每一座为垃圾所困的城市:我们完全有能力,用更高的工程智慧和更温暖的人文设计,构建出与自然共生、繁荣且洁净的未来都市。

本篇报道获得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