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文章详情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文汇报 | “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分论坛—“中国正在实现他们实现不了的”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5-10-15 18:07:17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10月15日《文汇报》第6版:世界中国学大会

“当代中国走的现代化道路,既尊重了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逻辑,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条成功而且能够引导未来的道路。中国站在了人类幸福的这边。我们向世界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画卷,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清晰的、从‘赓续’走向‘创新’的实践逻辑”

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现场。

来自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萨义德·哈桑·贾维德作主题演讲。 均本报记者 王竟成摄

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作为专门板块来安排,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研讨,表明这一时代命题不仅蕴含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展的真正动力,深藏在历史文化深处

现代化不是孤军奋战就能完成的。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启蒙任务仍然没有完成。“然而,中国式现代化让世界人民看到这样一条道路,它充满生机,与西方现代化在发挥市场作用、推进企业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上有共同之处,却创造了很多英美现代化没有创造出的人间奇迹,如消除贫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治理风清气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认为,当代中国走的现代化道路,既尊重了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逻辑,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条成功而且能够引导未来的道路。“中国站在了人类幸福的这边。我们向世界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画卷,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高翔看来,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深藏在历史文化的深处,读懂当代中国的关键是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其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理念,闪耀着中国传统的智慧,对世界和平稳定带来了更多的确定性。

年轻时就对中国的未来有坚定信心

上世纪80年代,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赛义德·哈桑·贾维德还是一名常驻北京的外交官,在和西方国家外交官同事进行激烈争论时,他对中国未来表达了坚定的信心,却因此受到了嘲讽。“我能理解那种傲慢,因为当时的他们高度相信西方中心论,奉行的是西方的一套叙事体系。”

当然,所有这些误解都无法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赛义德认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解读必须全面审视中国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因素,这才能体现中国这个国家在整体发展中的美感、节奏和连续性。他还认为,任何凸显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数据分析背后都是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梦想和追求的支撑,这些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崛起的动力,串联起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零和博弈”思维背后,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西方文明。赛义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等,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好的希望。他说:“中国的政策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心。没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可以与中国的成功相提并论。历史终将证明我年轻时就对中国的信心。”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既是事实也是价值追求

哲学家休谟以“是”和“应当”为联系词,引出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丹看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价值目标——坚持人民至上这样一个根本价值立场,并构建成了一个完备的价值体系。

怎样去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他指出,在世界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真正实现现代化的也就是大体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亿人。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十四亿多人的现代化,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条让全人类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一起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接受澳大利亚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达,‘让中国人过美国人一样的生活,这个地球承载不了’,其潜台词就是,他认为现代化只能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非多数人。中国正在实现他们实现不了的。”

是老师、兄弟、同路人

“中非贸易往来非常多,但对中国的了解不能仅限于地理、政治、经济。”在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看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自己书写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要非常有远见的仁人志士的引领,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这对非洲国家是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即面对多重挑战时,如何发现机会、抓住趋势,并结合自己的国情和发展意愿来寻求道路。”

柬埔寨王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将中国称为“老师”,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单单代表经济成就、数据指标,而是要融合本国的国情和民族自信,并赢得全体人民的支持并积极投入到国家社会的发展中。他希望柬埔寨接下来能在一个长期稳定的背景下,有务实的发展,并在政府的推动下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尼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积极贡献力量,在太阳能与风能方面不断加强与非洲合作。“西方现代化进程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中国正在不断纠正这种历史不公,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报记者 于颖

来源:文汇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