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摄影:杨浦东
全球26亿人仍“离线”,
数字时代如何不让一人掉队?
10月14日上午,2025年全球工程师大会之“信息通信”平行论坛,以“新一代信息通信——促进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勾勒出一幅通往智能、普惠未来的清晰路径。当全球顶尖的专家、学者与产业领袖汇聚于黄浦江畔,他们试图回答一个时代之问: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数字时代,我们如何让技术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真正驱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跨越鸿沟:
让“核心引擎”驱动每个人
“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不仅是连接全球发展的数字纽带,更是解决社会挑战、缩小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中国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赵厚麟在开幕致辞中,以其在国际电信联盟工作36年的深厚阅历,回顾了全球标准化工作如何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铺平道路。
然而,辉煌的成就背后是难以忽视的阴影。“根据国际电联最新数据,全球仍有26亿人没有接入互联网。今年已是2025年,这一挑战无比巨大。”他回忆起在非洲亲眼所见距离首都仅50公里的山区学校与数字世界的完全隔绝,呼吁国际社会将“普遍服务”置于首位,共同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生活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共同塑造人类命运的时代。”缅甸工业部部长查理•丹的发言则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强调,技术真正的力量在于背后的人文精神,工程师的职责是为技术“赋予声音、意义和方向”,这暗示了跨越鸿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责任与价值的体现。他激励全球工程师群体携手合作,用技术构建和平与繁荣的桥梁。
当“尽力而为”的旧网,
遇见“必须可靠”的新需求
要弥合鸿沟、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本身必须经历一场深度革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宏科指出,我们用了50多年的传统IP网络“尽力而为”的设计原理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这就像你平时打电话不通可以重拨,视频会议卡顿了也能等一会再试,但高铁的控制系统、低空飞行的飞行器,能‘尽力而为’吗?掉下来怎么办?”这个尖锐的问题,点出了现有网络与产业升级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他提出,必须构建一个能“听话”的、智能的新型互联网,实现从简单互联到高质量、按需服务的转变。
北京邮电大学陶小峰教授以蓬勃兴起的“低空经济”为例,佐证了张宏科院士的观点。他指出,低空产业的瓶颈正是网络,“‘尽力而为’的通信原理,无法让规模化的飞行器‘管得住、控得住、看得着’。”他的团队通过建立测试场,实测多运营商在天上的信号,为复杂的低空通信航路规划提供关键数据。“未来低空经济的网络,比地面移动网络要复杂得多,它需要对天、对地、避免干扰,并支持三维的航路规划。”
华为公司副总裁甘斌展望了更远的未来,提出了“智能体互联网”的概念。“下一个十年,我们将连接9100亿个智能体,通信网络需求将面临‘十年百倍’的增长。”中兴通讯副总裁吴学伟则强调了“算网为基,AI为核”,指出“没有无处不在的高品质连接,数据的流动就会堵塞;没有绿色澎湃的算力,智能应用就是无源之水。”
对于未来的6G技术,GTI主席、中国移动科技委副主任高同庆认为将呈现“融合共生”的态势。“6G不会完全替代4G/5G,它最主要的特点是针对特定场景启动,例如空天地一体感知。我们面临的工程挑战是如何用6G创造新场景,并让它深度融入场景发挥作用。”他特别强调了全球标准统一的重要性,“标准分裂将阻碍全球发展,GTI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就是凝聚共识,让技术发展更均衡、更普惠。”
在“革命性转型”前,
唯有“双向奔赴”方能共赢
“这一轮AI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本质是革命性的,关键在于决心——决心下得不足,机会就会擦肩而过!”高同庆的发言振聋发聩。他指出,许多转型投入不少却未成功,根源往往在于决心不彻底,未能真正推动组织重塑。
智元机器人王闯从年轻创业者的视角,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观点——之前的革命是“海浪”,具身智能革命则是“海啸”。因为机器人将是人类的“伙伴”,而非“工具”。他指出了对通信网络的革命性需求,“机器人数量将远超人口,且其对云端算力的依赖,对通信的带宽、时延和稳定性要求是刚性的、极致的。”
技术的迭代与产业的革新,最终都离不开人才的驱动。“未来五年的高等教育学习者,需要高度适应性强、精通技术、并聚焦于实践技能和社会影响。”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副校长黄显扬精准勾勒了未来学习者的画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信息技术大学校长巴赫季约尔•马赫卡莫夫则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强调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使用新技术”,让技术真正造福社会。“高校应引入企业资源,让学生提前接触产业真问题;同时,青年学者和学生更要‘走进企业’,亲眼看看自己的研究如何从‘书架’走向‘货架’。”高同庆强调,要给年轻工程师“接触最新技术、参与重大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机会”,因为“才华是越用越多的”。
技术的蓝图已然绘就,但将其变为现实的终极变量,并非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的维度:在于破旧立新的决心、开放共赢的合作与面向未来的人才。无论是攻克标准壁垒,还是打通产学研闭环,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是通向未来的唯一路径——这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