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新科技!有温度!杨浦长护险迈入新阶段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15 16:08:44

护理员有没有按时上门?服务流程是否规范?老人身体状况有何变化?这些曾经难以量化的照护细节,如今在杨浦区“长护险评估和护理服务全链条感知管理系统”中将一目了然。

在日前举行的“爱与责任同行,杨浦长护情暖万家”2025年杨浦区长护险发展大会上,杨浦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区长护险护理服务管理的若干举措(试行)》(以下简称“《若干举措》”)及全新的感知管理系统,旨在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推动长护险服务从“有”到“优”的高质量发展,让这一民生保障制度更精准、更温暖地惠及失能人员。

制度筑基:从“管行为”到“管全程”

《若干举措》聚焦于“人”的管理与服务。其中明确提出,将依托杨浦区长护险评估护理全过程管理系统,为全区护理人员构建包含基本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职业道德与信用等多维度的“精准画像”和动态档案库,并探索建立资格记分与退出机制。这意味着护理员的服务不再是一次性的、孤立的,而是全程可追踪、可评价、可优化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的出台,为长护险评估与护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引。”杨浦区医疗保障局局长刘欣宇表示。

科技赋能:无感监测,有感关怀

针对长护险试点中面临的评估与护理服务环节衔接不畅、对护理质量的监管手段有限等挑战,杨浦区基于多年试点实践,汇聚顶尖科研力量,整合多维健康数据,推出了“全链条感知管理系统”

该系统构建了“一核三链多支撑”的架构,其核心是打破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护理机构间的数据壁垒,将原本单一、线性、分散的评估、护理与监管环节整合为闭环系统。系统采用了国内领先的基于深度雷达和点云技术的“礼视感知照护盒”,能在保护失能老人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动作感知非接触式地采集服务全过程行为数据。

简单来说,这使得护理服务从评估、执行到监管,形成了“可视、可溯、可优化”的标准化闭环。通过感知空间里物体的移动、姿态和轨迹,护理员有没有按时给老人翻身、喂饭、做康复,从“开盲盒”变成了靠数据说话。评估结果也不再是一张静态的纸,而是一个动态的起点。护理过程中所有的行为数据,都会反过来验证和修正最初的评估。老人状态变好了,护理方案可以降级,状态变差了,系统提醒需要调整方案。

有温度的落地:从“有服务”到“优服务”

科技是手段,温度是目的。在杨浦,不少护理员早已是老人心中的“自家人”。现场,多家护理机构代表共同签署《长护险行业公约》,启动“一站一品”服务品牌建设。一批在技能竞赛与暖心服务中脱颖而出的“长护之星”获得表彰

上海杨恒护理站的马怀兰照顾丧子后的邱奶奶,面对老人因悲痛而产生的猜疑与指责,她选择理解与陪伴,用分散工时、自学心理学知识、组建亲友关爱群等方式,最终让老人重新展露笑颜。

上海爱以德嘉可护理站的王福民,在寒夜与同事一起为骨折出院的杨老伯紧急调配、安装护理床,手把手教家属使用,让一句“您别担心”成为冬夜里最踏实的承诺。

上海君护护理站的张恩琼,三年来每天准时出现在失能、家有残疾女儿的陈阿姨家中,细致擦身、换药、清理,哪怕在非服务时间,只要一个电话她便赶到。

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正是杨浦长护险体系中最动人的“数据”。而新系统所要守护的,也正是这般质朴而专业的温暖。

“长护险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杨浦区副区长王浩表示,未来杨浦将持续以责任筑牢底线,以爱心传递温度,以创新驱动发展,共同打造杨浦长护的亮丽名片,让长护险真正成为老人安心、家属放心、社会暖心的民生保障。

文字 | 毛信慧

图片 | 毛信慧

编辑 |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