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和相关统计数据,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如何让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毕业证,更有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的技能和职业胜任力?浦东青年创校应运而生,成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重要实践。
破局:当“就业难”遇见“创新范式”
园区、社区、校区三区联动,青年创校构筑出浦东高质量就业的生态基础。
近年来,上海市积极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成数百个社区就业服务站,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成为工作重点。为此,浦东人社部门于2022年推出“十校百企”计划,由浦东现代产教融合促进中心协同高校与企业,通过产业游学、人才画像、企业实训、就业见习、创业孵化等机制,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推动双向深度互动。
在金桥片区,以“一个开发区、三个街道、两个镇和三所高校”九个主体为试点,青年创校打通园区、社区与校区,构建“政企校家生”五维一体的青年就业创业服务生态,以“双高破解双难”为核心目标,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作为“十校百企”平台的升级版,青年创校自2024年设立以来,已建成“1总校+4分校”,依托金桥开发区32家孵化器设立教学点,形成“开发区—街道—高校”三级协同网络,通过“蜂窝状连锁网点+智能调度系统”,打造“15分钟青年就业服务圈”,成为青年就业创业的赋能枢纽。
赋能:打造全周期就业服务闭环
目前,青年创校已开始构建起“能力提升—职业发展—生命成长”三位一体的新型生态,从传统教育的学历、证书导向,转向全面培养青年的职业生存力、创业生命力与生命成长力。
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李俊宝说:“职业是专业的平行线而非延长线,大学生应将个人全面成长放在首位,提升自身估值。简历是学生的第二份论文,面试是第二次答辩,这是我们最易忽视的人生大考。”
为此,青年创校提出“1+X+N”能力结构模型:“1”指毕业证,“X”指多个职业技能证书,“N”指多段就业实习见习经历,以此构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简历。
“17369”计划则是青年创校的核心服务机制之一:“1”为1天产业游学,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产业环境;“7”为7天企业导师实训,由多位企业导师带教,系统认知行业;“3、6、9”分别为3、6、9个月的就业或创业见习,将校园知识转化为职场能力,实现人才与岗位精准匹配。该计划自启动以来,已服务2000余名大学生参与产业游学,近500人参与见习,直接或间接助力300余名大学生实现就业或创业。
“训就创留陪”构成青年创校的立体服务体系:“训”指培训与实训,以“1+X+N”赋能学生;“就”涵盖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提供创业指导与孵化;“留”专注留学生高质量就业;“陪”则从心理与精神层面陪伴学生成长,因材施导,促进正向发展。该体系承接“17369”学员,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重构:精准破解供需错配难题
据介绍,青年创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推动青年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工作技能与职业素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质量产教融合机制,为浦东储备就业创业人才。
“从‘什么都想做’到专注产品贸易,创业见习让我明白‘玩着学’的价值。一次发错货的经历,比课堂更深刻。”作为典型案例之一,电子商务专业的晓磊原本对未来充满迷茫,通过在青年创校合作企业——洲礼在线参加12个月见习,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学习沟通、专业技能,成长为能接待客户、制作海报、拍摄剪辑视频、撰写文章的一专多能人才,最终顺利留企就业。
国际金融专业的佳佳,经过9个月见习担任总经理助理,策划统筹大型活动、主持、接待游学项目、拍摄视频、撰写文章,通用能力显著提升,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思维转变,现已成为一家公司的招聘会执行主管。
站在新的起点,青年创校扎根浦东创新沃土,充分发挥“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优势,深度融入浦东引领区建设。浦东新区人社局表示,将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力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标杆示范区,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区域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