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终于把你们盼来了”丨一家亲

转自:今日闵行 2025-10-15 15:49:25

山海之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从黄浦江到澜沧江,闵行援滇干部陈超写下援滇时的温暖日常与协作点滴。“今日闵行”选登这些文字,带你感受闵行干部“把他乡当故乡”的坚守,读懂沪滇千里情缘。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碎石路面,停在杨家山村口时,我看见了那双眼睛。

那是去年八月的一个午后,滇西的太阳明晃晃地照在杨家山的山梁上。驻村干部老段站在村口的榕树下,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风霜,双手不自觉地搓着,眼神里有一种我至今难忘的期盼——那是一种渴望改变而又力不从心的焦灼。

终于把你们盼来了。老段的声音有些沙哑,握着我的手却格外有力。他的手心很粗糙,那是长年累月与大山打交道留下的印记。

我跟在老段身后,沿着蜿蜒的村路往村里走。这条路不过三米宽,会个车都比较难,前几天刚下过雨,低洼处还积着浑浊的水。几头牛懒散的走着,偶尔遇到几个孩子见到生人,怯生生地躲到树后,又忍不住探出头来张望。

村里唯一的卫生室就在老村委会的边上老段指着不远处一栋白色的小楼乡村医生,看不了什么大病。缺医少药,技术也跟不上。

推开卫生室的门,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中药的气息扑面而来。药架上稀稀拉拉地放着一些常用药,穿着白大褂的村医正在给一位老人量血压。

那位老人今年七十多岁了。他撩起裤腿,给我看那双因常年劳作而变形的膝盖:老毛病了,疼起来真要命。去镇上看病得走三个多小时山路,我这把老骨头实在折腾不起。他说,村里像他这样的老人不少,都是大病靠抗,小病靠忍

留在村里的村民们家里,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药盒子有的已经临期,有的已经受潮上次去镇上卫生院还是半年前。老段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有的村民吃剩的药没舍得扔,万一有个急事呢?

中午时分,村委小会议室内,老段给我泡了杯本地茶,茶叶有些苦,不太喝的惯我们杨家山海拔从1560米到2600米,落差太大。老段望着远处层叠的山峦,种啥都难成规模。老百姓就指望着那点烤烟和花椒,可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

他的话很快就在走访中得到了印证。杨家山的野山花椒味正浓厚,但产量不高,销路不通产量跟不上,销路打不通老段叹了口气,一年辛苦采下来,卖不上几个钱

吃过饭后,和几个村干部聊家常。听村干部说,有一次,也是通过沪滇协作项目,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走进杨家山。原本通知了三十人,结果来了七十多人。村民们挤在村小的教室里,雨水从屋檐滴落成帘,教室里却热气腾腾。

专家讲得仔细,村民们听得认真。专家,我家烟叶老是得黑胫病咋整?”“老师,新型生物农药哪里能买到?问题一个接一个,散会后还有人围着专家不让走。

在杨家山,无论是村委会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期盼产业发展的想法是一致的。

蜿蜒的山路,绵延的大山,杨家山的路弯弯绕绕,就像是产业发展的路径找不到好的通道。

最近一次去杨家山,是组织挂职医生进村义诊。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们带着设备药品,在村卫生室为老人们做检查。一些老人手里拿着新开的降压药乐呵呵底地说:现在医生送到家门口了,再也不用囤药啦!

回程路上,老指着远处硬化的路面说:这条路是局里挂职干部想尽办法才修通,如今有了这条路,下山就方便多了。

车窗外,一株株烟苗在雨后显得格外青翠。

山还是那些山,但山里人的生活正在悄然改变。那条蜿蜒的山路,终究会通向更远的地方。期盼沪滇协作就像是一条纽带,连接起东海之滨与滇西群山,期盼有一天让杨家山村走出大山的梦想,变得不再遥远。

夕阳西下,给杨家山的山峦镀上了一层金边。老段站在村口向我们挥手告别,那双曾经写满焦虑的眼睛里,如今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山路弯弯,每一步都通向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陈超
编辑:张瑾欣(实习)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