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目西路街道华新居民区,有一栋建成近30年的老楼——展望大厦。过去,这里楼道灯时常损坏,电线裸露在外,杂物堆积难清,物业服务响应迟缓……种种问题让居民特别是老人们很是头疼。
然而,如今再走进大厦,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楼道明亮整洁,感应灯随着脚步声渐次亮起,废弃平台变身为绿意盎然的“望花园”,邻里们坐在休憩椅上闲话家常。这场蜕变,源于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一场“楼组治理”。
织密“一张网”,拧成“一股绳”
展望大厦的问题并非个例。设施老旧、物业不给力、老人多,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老旧楼宇的治理难题。面对这一现状,华新居民区党总支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1+3+N”治理架构。
“1”即强化党总支的核心引领作用;“3”是推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发力;“N”则是广泛吸纳社区民警、党员、志愿者、共建单位等多元力量参与。这一创新架构真正实现了将组织建在楼组、让力量沉到一线,形成了“党总支领航、三方协同、众人拾柴”的治理新格局。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表示:“过去楼组治理最大的难点就是力量分散,大家各管一摊,难以形成合力。通过党建引领,我们真正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响应“不断线”,办事“不绕弯”
治理架构搭建好了,如何确保问题能够快速发现、快速解决?展望大厦创新推出了“楼组骨干”巡查制度,建立起“骨干巡查—业委响应—居委联动”的三级响应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简单问题确保24小时内解决,复杂问题则启动“协商共治”程序。党员和志愿者们主动担任楼组巡查员,不定期在楼道内巡视检查:灯光是否正常、电线是否安全、楼道是否畅通,发现问题立即上报楼组长。楼组长随即联系业委会,业委会督促物业及时维修处理。
遇到群租整治、小旅馆管理等“硬骨头”时,业委会和物业会将信息上报居委会,由居委会牵头,联合派出所、城管等执法部门共同处理。这种分层级、明责任的响应机制,确保了问题解决不推诿、不拖延。
“现在反映问题有人听,解决快!”居民纷纷点赞。
资源“活起来”,楼组“亮起来”
解决问题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老楼焕发新活力才是更高追求。华新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朋友圈”优势,携手久隆电力公司启动了“点亮工程”。企业党员两人一组“承包”一层楼,免费安装楼道感应灯,照亮了居民回家的“最后几步路”。
面对大楼内废弃多年的平台,居民们集思广益,通过“自治众筹+企业赞助”的方式,共同将其打造为充满生机的“望花园”。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如今已成为居民休闲交流的美好空间。
针对物业公司服务能力偏弱的问题,居委会定期邀请区房管局、消防支队等专业部门,为物业人员开展专项培训,系统提升设施维护、应急处突等实务能力。与此同时,展望大厦还陆续推出了“便民服务角”“智能门禁”“全天监控”等一系列升级措施,让老楼实现了从内到外的“硬核”焕新。
楼组“人人管”,塑造“新气象”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物业投诉量大幅下降,维修响应速度大幅提升。“居民议事厅”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愿参与”的良好治理氛围。
曾经令人头疼的停车管理、垃圾分类等社区难题,通过居民的共商共管逐一破解,整体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居民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从社区“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亲子护绿队”“安全巡查队”“老伙伴志愿队”等自治团队相继成立。他们主动承担绿化养护、安全巡查等事务,还自发创作剪纸、书法等作品装点公共空间,为楼组注入文化气息。如今的展望大厦,已蜕变成为一个和谐、美丽、宜居的示范楼宇。
楼组虽小,却承载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治理虽细,却体现了组织的关怀与温度。华新居民区以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真正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展望大厦的蜕变证明,只要组织引领到位、居民参与到位、资源整合到位,即使是硬件条件欠佳的老旧楼栋,同样能够成为居民满意的幸福家园。
(图片来源:天目西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