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手术机器人的上海“共创”之旅:对话直观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古迦睿|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转自:上海科技 2025-10-15 09:42:35

“你知道全球有多少台手术机器人正在运转吗?”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主论坛上,直观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古迦睿(Gary S. Guthart)说,有超过一万台手术机器人,每年为全球数千万患者带来更安全、更精准的治疗体验。

“我们看到上海长期致力于医疗科技发展的能力建设,如今其技术成果正服务于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现场的医生和创业者们,正是在这样的创新热土上,寻找下一个属于未来医疗的新机会。

1

机器人上阵,微创手术新体验

2006年,首台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在中国完成。2017年,直观医疗与上海复星医药在浦东正式合资成立直观复星。2024年6月,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浦东正式投入使用。这座总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基地,是直观医疗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生产、培训、服务一体化中心。

回顾这几年的布局与成长,他说:“只要我们有一个强劲的市场,我们就会继续在上海发展壮大,我们可以为中国患者和医疗系统带来改变。”

如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的临床应用。2024年全球手术量达到268万例。截至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装机量超过450台,手术总量也超过80万例。累计15000多位医疗专业人士接受过手术机器人培训。

企业能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上海优良的政策环境与产业基础。“这里不仅拥有健康的医药生产环境,政府也有前瞻眼光,愿意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古迦睿认为,上海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体系,为企业落地和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保障,也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科研机构的支持。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见证了中国医疗技术由引进到自主创新再到国产化的全过程。2023年6月,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了本土产业升级。另一款用于肺癌早期诊断的“Ion支气管导航操作控制系统”于2024年获批上市。

2

AI加持,让智能医疗“进化”加速

直观医疗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深耕十年。AI不仅参与手术过程,还融入到医生培训、病例分析和手术辅助决策等环节。

AI与机器人协同的一大意义,在于将高水平医疗服务带到更广泛人群。古迦睿指出:“提升医疗可及性是我们的目标。全球复杂手术数量仍然不足,合格医生数量有限,只有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才能让优质资源覆盖更多患者。”在中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覆盖全国,助力基层医院能力提升。有了AI和机器人协作,手术医生将有信心尝试更复杂的手术,也让患者少跑弯路、少受痛苦。

对于肺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AI和医疗科技能够为患者的早诊早治提供更多助力。在古迦睿看来,机器人手术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还需要医生培训、团队协作、政策支持等系统性力量。“如果说没有合作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实现这些目标。比如说在一些医患领域,治疗一个患者要花的时间和整个团队都是巨大的,投资也是巨大的,需要整个体系实现这个目标。”

3

上海磁场,吸引全球创新合伙人

放眼今年产业周,无论是海外企业还是本土创新者,都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所释放出的强大生物医药“引力”。

古迦睿也深有感触地谈到,上海这座城市在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磁力场”上的独特优势。“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的优良政策环境与创新生态。”他认为,一个优质的营商环境不仅需要政策透明、沟通顺畅,还需要充满活力的人才和强大的科研基础。

近年来,上海持续优化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全链条。从药物研发、实验动物评价到临床研究和专业化服务,各环节都能实现高效对接,综合成本低、创新效益高,成为众多科研人员、创业团队和跨国药企的共同选择。正如古迦睿期待的:“我们将继续与中国的外科医生、医院和医疗决策者合作,引进最新的技术,服务广大中国患者。”

在他看来,像直观医疗这样的企业之所以选择深耕上海,看重的不仅是市场空间,更是这里成熟的创新氛围和高水平的政策服务。如今,直观复星已经在上海深耕八年有余,即将进入第九个年头。古迦睿相信,上海将持续保持医疗科技领域的领先发展,也为全球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制作:蓝悦

拍摄:Gina.Z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