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上海正在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的“最佳起跑道”—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主论坛侧记

转自:上海科技 2025-10-15 00:34:55

如果说一次新药从分子筛选到临床上市,是一场环环相扣的接力赛,那么上海,就是全球创新者心中的“最佳起跑道”。“你能想到的创新环节,这里都能帮你找到答案。”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主论坛上,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企业家和投资人多次聊起这个话题。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全链条的服务——无论是想找临床合作、技术服务还是资本对接,这里都能一站式“打通关”。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学家、世界药企和初创团队把“安家上海”视为共同选择。

1

First-in-class的“生态气候”:

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土壤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政策优惠、空间载体或单一的产业规模。更难得的是,这里形成了一种“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氛围——科研人员、创业团队、世界级药企和资本,愿意来这里安居乐业、投资建厂,融入生态,而非“路过”或“投机”。

2019年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以自己三十年HIF低氧诱导因子研究为例,阐释了从基础科研到“First in class”新药开发的复杂历程。他详细介绍了HIF1α、HIF2α在肿瘤细胞中的机制,及其小分子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带来的突破。在他看来,first in class药物的开发,是世界医药领域公认的难题。其背后,需要学术实验室与产业界的紧密协作。“上海集聚了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持续产出高质量基础研究,也正因为此,越来越多专家相信,上海有望率先孕育出属于自己的first in class创新药,让全球患者从中受益。”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王晓东,则以中国新药研发的全球化崛起为主线,讲述中国药企如何从CRO代工,到如今以工程师红利、分子改进和全球同步临床试验三大优势,实现创新药的国际竞争力。他直言:“First-in-class,需要有信心,更需要科学突破和长期投入。中国人下场做新药,不只是追随,更要引领。”

他特别提及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的深度结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团队攻克乙肝病毒受体难题,使单克隆抗体创新药物实现中国和美国同步的“突破性疗法”认定,直接推动未满足医学需求的攻关。这一过程不仅凝聚着科研人员的耐心与坚持,也反映出上海及中国创新生态的不断完善——在这里,基础与应用的桥梁越来越坚实,全球创新成果得以更快落地。

First-in-class的突破,并非孤立于实验室,而是要有最优的全链条创新环境。“生物医学大数据和AI结合,势必加速新药研发过程。这是中国医药从仿制到原创、从本土到全球的重要窗口。”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的演讲,则把话题引向生物医药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他回溯疫情期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如何加速广谱抗体研发,强调基因组学、单细胞测序、精准医疗等领域的新一代技术工具,正在让中国原始创新步入更高维度。

2

生物医药创新“朋友圈”:

链接世界的高能级平台

如果说上海的“气候”吸引了创新者安居乐业,产业周的平台则为他们提供了见证、交流、对接的“能量场”。会场内外,院士大咖、跨国药企负责人、AI科学家、初创企业代表……构成了一张“全球朋友圈”。

伦敦发展促进署生命科学产业负责人安吉拉·库库拉(Angela Kukula),以中英城市合作为例,详述了“互联互通的生态体系”对全球生命科学突破的推动力。她强调:“伦敦和上海都是创新聚集、开放包容的国际都市,正通过深度合作,让更多企业在临床、研发、资本等多维度实现资源对接。”

跨国企业也在全球化道路上积累经验。直观医疗全球董事会主席古迦睿(Gary S. Guthart)以手术机器人为例,讲述AI和微创医疗的突破如何改变患者命运。他指出,达芬奇机器人自落地中国以来,推动了全国范围医生培训、手术数量和精准诊疗的升级,背后正是多方协作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同频共振。古迦睿说:“高端医疗技术要改善患者结果,提升医护体验,降低医疗总成本,提高可及性。没有合作,难以达成这些目标。”

“创新不是单兵突进,而是要融入世界级医院、高校、科研机构,汇聚全球人才与资源。”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同样以“全球创新网络”为原点,系统总结上海在全球医疗装备产业链中的枢纽作用。他提到联影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已在欧美、非洲多国落地应用,让前沿医疗服务直达社区与偏远地区。“产业竞争力,关键在于全球创新网络的生态位置与协同效率。”

圆桌对话环节,“AI for life science”成为焦点。 深势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孙伟杰、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赛默飞中国区总裁方明杰( Miguel Faustino) 、博睿康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胥红来等嘉宾分别从AI驱动药物研发、智能临床、脑机接口等前沿场景出发,探讨了AI如何加速靶点发现、临床决策、数据共享以及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创新不是规划出来,是优秀要素涌现出来。”现场专家总结道,唯有汇聚人才、要素和全球资源,上海的创新才能持续向世界“链动”,不断孕育新范式、新突破。

3

耐心资本与政策赋能:

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

创新需要资本的浇灌,长周期、耐心资本的存在,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0到1”跨越的底层动力。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了中国医药产业投资的脉搏。

近年来,中国创新型药企数量和1类新药获批量成倍增长,器械创新和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First-in-class新药,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30%。资本的长期投入,是创新爆发的幕后推手。”邓锋坦言,当前市场面临退出难、行业“内卷”、成本压力等挑战,亟需更完善的退出机制、更市场化的投资环境和更开放的外资政策。

作为政策和产业集聚的载体,上海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等也在论坛现场作重点推介。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徕用详实数据展示浦东“源头创新—高端制造—营商环境—国际枢纽”四大优势:今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有望突破4400亿元,创新药与医疗器械全国领先,海外授权、国际多中心临床活跃度居全国首位。闵行区和嘉定区则通过区位优势、创新平台、政策扶持、空间载体等,全方位展示了上海新一轮产业集聚、政企联动、人才引育、跨界融合的新局面。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