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文章详情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解放日报 | 张焮:再建作为整体的中国学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5-10-14 22:38:55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10月14日《解放日报》第14版:思想周刊/特刊

随着中国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中国和世界联系更加广泛紧密,中国学正在受到更多关注。面向未来,中国学发展还面临许多新增长点,进一步走向“世界性知识”。

一是连接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避免“没有中国的中国学”。这既需要对今日中国观察入微,也需要对历史中国精读深思,在把握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代的连续性中探索新范式、发展新理论。

二是重建作为整体的中国学,避免将中国学“碎片化”。这既需要立足专业、细化研究,也需要有意识地对中国进行宏观把握,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是解读好中国实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创造性,避免把中国学“狭窄化”。中国学研究的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中国,背后的一个重要依托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它既是各国学者在中国议题上相互交流的舞台,又是不同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平台。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新形势下,以全球视野对中国进行综合性研究,理应引起海内外中国学研究者的重视。

第一,注重连续性是基础。用好连续性这把“金钥匙”,才能构建起整体的中国学。不少中国学研究者日益认识到,连续性是准确理解中国的基石。比如,有学者认为“开创了德国汉学的汉堡学派”的福兰阁,很早就提出“中国历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德国汉学家余凯思反复强调,中国的崛起离不开身后的历史经验和遗产;英国“中国通”马丁·雅克不断重申,研究中国要“从过去看未来”。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立足中华文明史,才更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更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

历史中国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当代中国赓续着历史中国的文脉。二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学研究对象。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可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要的思想渊源。坚持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的连续统一,中国学能呈现出一个整体的中国,更好把握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有机联系。

第二,回归综合性是关键。不论是欧洲汉学还是美国中国学,在其诞生之初都强调着一种整体的中国学。早期的欧洲汉学并非后世所认为的狭义汉学,而是多民族之学、多语言之学,是对当时中华文明的整体研究。1814年,法兰西学院率先创设汉学教席,被认为开启了专业汉学的时代。雷慕沙成为历史上首位学院内的汉学家。事实上,这一教席的完整名称就显示着不只是研究汉语言。除了汉语外,雷慕沙还研究蒙古语、满语等。中医也是他的研究兴趣之一。

美国中国学的开创者费正清本身是历史学家,但他一生都在推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关系等专业的学者研究中国。为了鼓励其他专业的学者投身中国学研究,他甚至到处拉赞助,还在哈佛大学不同院系出资设立专门研究中国的教职,推动不同学科携手推进对中国的综合研究。

回归综合性,一要重建中国学的“空间整体性”。不论是研究中原和汉族,还是研究边疆和少数民族,都只是从不同地域、文化入手,拼接中国学版图的其中一块。这些理应纳入整体的中国学。二要凸显中国学的“多学科视域”。从任何单一学科出发研究中国,恐怕都很难逃脱盲人摸象的困境。在学科交叉中,破除专业壁垒、推动研究创新,对中国进行融合研究,能让中国学更具广度和深度。整体的中国学,就意味着对中国进行综合性研究,把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形成更有深度和更加系统的学术阐释。

第三,深化世界性是核心。过去学术界一直讲,西方理论解释不了中国发展。现在看,西方那些理论不仅解释不了中国,恐怕也会解释不了西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中国学是跨文化的学术实践,具备联通中外文明的属性,在推进知识创新、方法创新上有自己的优势,在新一轮学术演进中应在理论生产领域作出贡献。

深化中国学的世界性,关键在于以世界视野重新进入中国,再从中国出发探索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我看来,这也是汉学“伟大的传统”——历史上众多汉学大师都有此学术抱负。如捷克著名学者普实克,在大学修读的是古希腊、拜占庭和罗马帝国史,后来研究涉及中国的先秦、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学,成为代表性人物。这些学术领域看似相隔很远,实则都出于“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的渴望”。

中国学正在不断深化世界性。其参与者既是中华文明的研究者,也是自身文明的践行者,还是其他文明的关心者。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的中国学正在世界视野之下聚焦作为整体的中国。

(张焮,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世界中国学研究会秘书长)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