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10月14日《解放日报》第16版:思想周刊/特刊
从历史深远处一路走来,从新中国新上海一路走来,今天,新时代的上海正着眼城市文明新形态,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右图为今天的一江一河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江一河。
1959年10月1日,嘉定长征公社的社员搬进新建的农民新村。
1961年8月2日,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乘凉看幻灯片。
1962年端午时节,市民、游客在人民公园划龙船。
1976年7月29日,静安区的青少年开展赛诗会活动。 均资料照片
柏应理等人编译的《中国贤哲孔子》,内容包含《大学》《中庸》和《论语》。书中的孔子像,是欧洲人最早了解的孔子形象。
黄浦江不断发展和疏浚、治理的过程是上海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条件。这册《黄浦江水文报告》,是一份不常见的早期资料。 均本报记者 蒋迪雯 摄
《益闻录》发行1800期,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对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益闻录》与徐家汇地区的观象台、博物院等科学文化机构互为表里,成为近代上海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工具,是海派文化形成的推动力之一。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六卷,后九卷由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这是在上海刊刻的十五卷完整本《几何原本》译本。
《中国图说》于1667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是欧洲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宗教、习俗、物产、科技以及语言文字的著作。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设置展览《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围绕跨世纪文明互鉴文脉传承和现代化人民城市发展进程,打造以典籍、书刊、人物、建筑、图像、视频等为媒介的多维度文明对话。
这场展览是一场学术与文明的盛宴。相关工作依托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图书馆等单位的学术文献资源,发挥解放日报社策展力量,以“文明对话”为核心,以“上海实践”为样本,以城市变迁“时空漫步”为形式,邀请人们发现上海、读懂中国、理解世界,携手共赴未来。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