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向生成——当代手工艺联展”在浦东碧云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33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类型包括陶瓷、玻璃、金工类、综合材料等。
同时,展览力图跳出“材质美”与“工艺美”等传统评判角度,将手工艺置入纯艺术语境进行探讨,让观众看到创作者各不相同的观念表达。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手工艺常常与首饰画上等号。与之不同的是,亮相本次展览的手工艺作品,大部分都具有跨媒介的特质,甚至加入了科技元素,更近似于当代艺术装置,并都具有值得观众玩味的隐喻性。
例如,何一波创作的《浮游生物》,用工业海绵、陶瓷、泥浆等制成,他试图用人手与机械的力量,来模拟生物的形象。
纪海燕创作的《灵犀系列1》,利用传感器实现了首饰和佩戴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首饰的金属部分通过纹饰设计实现适量镂空效果,玻璃部分采用了灯工工艺,当首饰上的感应器触点被触动,玻璃球内部的灯带会随心率闪动,产生透光效果。
策展人之一的时翀,与朱力特合作的《山、水、村庄的藏宝图与钥匙》,由一件银质花器和一张摄影作品组成。
花器造型受云南鹤庆的自然风光启发,其底部肌理取自当地村落的一处石板路面,同时通过摄影提示特定地点,两者呈现“藏宝图”和“钥匙”的关系。
时翀表示:“当代手工艺有一种特质,就是它既有当代艺术的反思性与批判性,但同时也与生活接近,反映出一种天然的、原生的亲和力。”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展期内还将面向公众开展多场公共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