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摄影:杨浦东
当全球工程界将目光投向未来,我们是否曾因固化的思维,遗忘了女性的智慧与活力?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为青年才俊铺路,让他们成为变革的引擎,而非沉默的旁观者?10月13日傍晚,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圆桌对话上,一场以“女性与青年工程师能力提升与发展”为核心议题的深度交流,化作关于包容、赋能与未来的思想交响。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塑造一个绿色、包容的明天,必须彻底释放“她力量”与“青年力”,这不仅是道德呼唤,更是发展的必需。
不设限的滋养:
从家庭“软环境”到职场“硬支撑”
“社会常常倾向于告诉女性,你需要在特定时间结婚生子,因为生物时钟在滴答作响。”WFEO联合国联络委员会主席坎吉普拉姆·古纳兰的发言直指社会潜藏的偏见,“但我们不应强加限制。她们完全有能力成就自己最擅长的事业。”他以一位父亲的视角,揭示了能力提升的第一课——“不设限的滋养”。“我从未告诉女儿‘你学不好数学’,也从未要求她必须成为数学天才才能成为工程师。”他认为,赋能始于家庭这片最初的土壤,必须破除“生物时钟”等社会规训,让女性遵从内心的选择。他犀利指出,人工智能(AI)若基于存在偏见的数据进行训练,只会强化性别与青年的刻板印象。“我们必须为AI喂养‘高质量的数据’和精心设计的算法,确保技术成为‘打破枷锁的工具’,而非‘铸造新锁的工匠。’”
他进一步强调,这种“不设限”的思维需要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社会应当欣赏并利用女性通常具备的同理心、合作精神与耐心,这些特质在解决复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时至关重要。
从企业提供育儿支持、哺乳空间,到国际组织搭建桥梁,帮助女性工程师突破经济与地域限制,登上全球舞台……坎吉普拉姆·古纳兰将视角从家庭延伸至职场,呼吁构建一套无缝衔接的支持系统。他分享了美国办公室设立家庭育婴室的案例,并倡议WFEO会议应提供儿童托管服务,让哺乳期的母亲能无负担地参与国际交流。这一“软环境”与“硬支撑”结合的理念,勾勒出培育女性工程师的全链条生态。他特别呼吁全球工程企业领袖,要将支持女性工程师视为一项战略性投资,而非成本,因为团队的多样性将直接驱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为了我们种族的延续,我们需要母亲。”一位现场观众的发声,为讨论注入了深刻的智慧与力量。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长久以来“女性应相夫教子”的刻板印象严重束缚了其职业发展,但当下在倡导女性独立的同时,亦不应忽视母亲角色本身对于文明传承与社会延续的独特价值。他强调,真正的平衡,并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在于创造足够包容和支持的环境,让女性的选择权得到尊重——让她们既能毫无负担地选择成为伟大的母亲,也能心无旁骛地选择成为卓越的工程师。
从实验室到万家灯火:
重构趣味教育与协同生态
如何让工程教育从枯燥的技术课程,转变为点燃终身热情的火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孙丽丽给出了她的答案——让工程知识与生活体验“跨界”相连。“我们要让每个孩子知道,从清晨醒来到安然入梦,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化工的馈赠——它不仅是工厂的塔罐,更是你手中的牙刷、身上的衣衫。”她指出,赋能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的工程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故事,从而激发内在的热爱与担当。
以中国石化的“科技工作者工作室”为例,孙丽丽描绘了另一个层面的跨界协同。在这个平台上,不同专业的工程师为了共同的目标协作创新,女性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交叉融合中拓展了能力的边界。她强调,在能源行业绿色转型的挑战下,单一团队已无法应对,必须依靠多领域协同,这为培养新型工程师提供了绝佳的锻炼场。
WFEO工程能力建设委员会主席马丁·马努瓦则将“跨界”的范畴拓展至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鸿沟。他犀利地指出,传统工程教育往往精于技术雕琢,却疏于商业智慧与创新灵魂的培育。“多少绝妙的创意,在实验室里熠熠生辉,却因不懂如何转化为产品而最终蒙尘。”他呼吁一场教育革命,将创新孵化、知识产权、创业指导深度融入课程,并分享了乌干达政府搭建平台,让青年创新者直接与行业、导师对接,保护其知识产权并推动成果转化的成功模式。
古纳兰对此深表赞同,并提出了“经济赋能”的具体路径,号召企业界为拥有出色想法的年轻人提供“种子轮融资”,帮助他们跨越从创意到创业的第一道鸿沟。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则用一个震撼的案例,阐释了“医工结合”的巨大潜力。她谈到参观清华大学李路明院士团队的“脑起搏器”项目,该技术从基础研究出发,直面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需求,融合工程制造,最终成功应用于四万多名患者。“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高等教育、前沿研究、产业应用和重大社会需求被紧密结合时,它不仅能加速产品落地,更是一个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绝佳熔炉。”她补充道,在AI赋能科学的时代,这样的跨界融合将变得更加频繁和重要,要求工程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开放的心态。
让创意照亮现实:
政策护航与全球南方的呼声
共识已然明确,但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动,让创意真正照亮现实?
“如果你教育一个男性,你教育的是一个人;如果你教育一个女性,你教育的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庄。”马丁·马努瓦引用一句非洲谚语并提出,“赋能一位女性工程师,你将激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马丁·马努瓦赋予了能力建设新的时代内涵,策制定应注重树立女性榜样,并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态度。例如在疫情期间,他们与公司合作设计更适合女性哺乳的个人防护装备,这便是政策包容性的细微体现。 “能力建设绝非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使命。“他倡议,全球工程界应携手,将WFEO的“非洲工程能力建设计划”这样的成功火种,播撒到世界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
王红阳的呼吁则更为具体而迫切,她强调,政策必须为女性的“特殊人生阶段”提供无缝衔接的保障。“生育不应是职业生涯的‘暂停键’,而应是一个受到全力支持的‘加油站’。”她坚信,当政策的阳光雨露充分滋润,“她力量”必将成为驱动全球创新的核心引擎。
而观众席上一位来自安哥拉青年工程师的声音,则将所有人的目光引向了常常被忽视的全球南方。“非洲有许多充满潜力的学生,他们渴望参与国际对话,却苦于资源匮乏。”他恳请WFEO搭建更多面向全球南方青年的交流平台,让“被忽视的智慧”照亮工程创新的星空。这不仅是请求,更是对全球工程界包容性与行动力的深切呼唤。
这场汇聚了全球顶尖智慧的讨论,与其说是一次总结,不如说是一份发向全球工程界的动员令。它在重新定义工程的灵魂——未来的工程世界,不仅需要更坚硬的材料、更智能的算法,更需要更柔软的心灵、更开放的胸襟和更协同的生态。当女性的智慧与青年的活力被彻底释放,当教育打破壁垒、产业张开双臂,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充满活力的工程新时代,将加速向我们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