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从黄浦江到澜沧江,闵行援滇干部陈超以20余篇文章,写下援滇时的温暖日常与协作点滴。选登这些文字,带你感受闵行干部“把他乡当故乡”的坚守,读懂沪滇千里情缘。
从黄浦江畔到澜沧江边,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山河,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相遇。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滇西的层峦叠嶂,穿过绵延的高黎贡山,洒在保山万亩茶园的青翠叶片上。站在山坡上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这片土地的美,需要用心去感受。
一年前,当我第一次踏上保山的土地,带着上海的嘱托与期盼,内心既充满使命感,又怀揣着几分忐忑。从璀璨霓虹到西南边陲,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人生经历的一次重要跨越。
还记得第一次去施甸县仁和镇杨家山村调研的情景。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驻村干部老段远远地在山头招手,村支书早已等在村口,面对一个个黝黑的面庞,当一双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期盼。
“大上海来的同志,我们杨家山要走出去,需要您多支持啊!”老段的话简单朴实,却道出了最真切的渴望。
在村里,我见到了留守儿童的清澈面孔,也看到了老人家里让人心酸的“药盒子”;听到了村委干部对产业发展最急切的诉求;更体会到当地干部群众扎根山区、艰苦奋斗的坚守。
那一刻我明白,东西部协作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心与心的贴近,是双向的奔赴与共同的成长。
这一年,见证了太多的温暖与感动。
在沪滇协作项目的推进中,看到了上海的技术和经验在保山落地生根,也看到保山的特色产品走进上海市场。一座座崭新的校舍、一所所改造完成的民宿、一个个产业合作项目,都在诉说着沪滇协作的深厚情谊。
但最打动我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瞬间:和当地同事一起工作到深夜后的一碗饵丝;下乡走访调研时,老乡硬塞来的自家种的核桃;傣族群众热情邀请参加的泼水节;还有雨季进村遇到泥石流,路上放牛的村民主动为我们清理道路上落石的场景……
这些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温润着心田。
龙陵县龙新乡蚌渺湖经过连续的降水正值丰水期,湖面烟雾缭绕,风景醉人,却少了游人的喧闹。
这个沪滇协作新开发的项目,正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当地干部为项目盘活付出了不少努力,加上道路不通,一直没有好的发展。老百姓期盼项目重焕生机,但投资企业有自己的顾虑与考量。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无数人的心血与期待。
但正如龙新乡、村两级干部时不时都会去湖边一样,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蚌渺湖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借用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献词里的一句话,援滇路上也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
这种力量来自你,来自山海相连的每一个人。
在援滇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光,但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一起发光,这样才能把压在大山深处的阴霾照亮。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一束光。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