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 > 文章详情

企业感受度最佳!上海海关6项便利措施获企业关注

转自: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 2025-10-14 17:40:09

在海关总署的统一部署下,2025年4至8月,上海海关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推出33项便利措施,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稳预期、强信心、拓市场。上海海关将企业感受作为评估优化政策的重要依据,近期向730位企业代表发放满意度问卷,选出此次专项行动中企业感受度最佳的6项便利措施。

海关减免税智能审核模式创新

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需进口大量原材料、消耗品及零配件,传统的减免税申报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紧急进口物资的时限要求。为此,上海海关打造智能化减免税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一是ERP联网申报+快速审核。通过“单一窗口”数据接口,指导企业改造ERP系统数据传输通道,通过标准化报文格式,企业可一键导入《征免税申请表》及合同、发票等电子随附单证,申报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5分钟;自动比对商品编码、政策适用范围等关键要素,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即时生成《征免税确认通知书》。二是一次确认、多次使用。将“一表多用”政策覆盖至集成电路企业,允许企业针对一段时间内计划高频次进口的商品,集中办理减免税审核确认。企业只需提交一次审核申请,后续每批次进口时无需重复填报基础信息,打破传统实现“一次审核、多次使用”。三是全流程无纸化。通过“单一窗口”集成企业ERP、财务、物流数据,企业“即报即审即享”,无需再递交纸质单证并等待约10个工作日,且每年可节约打印、邮寄等费用近万元。

以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为例,今年以来,该企业在上海海关通过“ERP联网+快速审核”和“一表多用”模式办理《征免税确认通知书》数量占比达九成以上。“现在海关的数字化改革为我们打通了高速通道。”该公司负责人何南感慨道,“特别是‘一表多用’,让我们在进口生产紧急用件时,不再为凑齐单证而耗费时间。”

“1+N”属地查检作业模式改革试点

自7月起,上海海关在所属浦东海关、徐汇海关、奉贤海关、龙吴海关开展“1+N”属地查检作业模式改革首批试点。“1+N”是以1名关员作为枢纽,通过音视频实时交互方式联结在企业仓库、工厂等多个现场的关员,实现双人查检的海关作业模式,既使得执法指令可视化、精准执行,也为全过程监督、执法信息追溯提供了保障。

“1+N”模式在相同时间内可安排多名外勤关员在不同现场同步开展查检作业,监管效率大幅提升。试点之后,企业平均等待时长压缩至1-2个工作日,物流和仓储成本得以节省,货物交付周期缩短。“昨天预约查检的货物,今天就能开展查检,对我们生产型企业来说真的非常及时。”上海吉电电子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顾先生说。“新的模式下,进口零部件能第一时间到产线上加工生产,交付周期缩短2-3天,资金回流率提升了50%。”

试点首发进口消费品检验便利化措施

企业首发进口新产品,速度是占领“先机”的关键。“快速通关”与“无损检验”成为企业进口首发新品最突出的诉求。上海海关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推出全国首创的“白名单+差异化合格评定”模式,助推首发经济发展。

一是实现品类全域覆盖。基于消费品安全风险特点,将试点范围确定为全品类进口首发消费品,包括服装、玩具、家电、食品接触产品等。已有27家国际知名企业纳入首批白名单,涵盖40余个知名品牌,涉及2万余款首发新品。

二是分层分类柔性监管。建立差异化合格评定模式。对于不进入流通领域的首展首秀展品或单批次20件以下的小批量新品,实施“合格保证、快速验放”;对20件以上批量进口的首发新品,按照国际规则,企业凭相应的检测报告获得快速验放。多种合格评定模式综合发力,平均压缩通关时长80%以上。

三是关地共建协同机制。海关与商务部门积极构建质量共治、责任共担、风险协防的协同机制。地方商务部门定期收集进口企业首发新品计划,向海关推送详细的企业及新品清单。海关发挥进出口商品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监管体系作用,逐款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从今年5月试点至今,已有超6千万元的进口首发商品通过这一检验便利化模式进口,产品品类和首发形态丰富多样,包括保税展示交易首发新品、纪念限量款首发活动等。

◆ ◆ ◆ ◆

上线“沪关e单通”

◆ ◆ ◆ ◆

上海海关首创“沪关e单通”应用,以科技创新驱动服务升级,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通关服务体验。该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身份认证,优化通关单证传递流程,实现链上存证、验真,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化通关新模式,让企业享受“零跑腿、零等待”的优质服务。

使用“沪关e单通”,进出口企业无需跑腿,不分地理区划,只需在线数字签名,即可完成通关单据7×24小时提交;进出口收发货人可根据业务需求,既可选择自行上传单据并确认提交,也可选择由中介机构提交后再确认的模式,操作流程清晰透明,权责分明;区块链技术采用中国电子口岸身份与分布式数字身份(DID)双重身份认证机制,为每一份通关单据提供可追溯的存证服务,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全方位保障信息隐私;上传的通关单据都有迹可循,企业可以实时跟踪进度,掌握办理全流程。

今年以来,“沪关e单通”已在报关单修撤、进口报关单异常处置、跨境电商企业数字化监管等业务场景试点,累计开设用户2.2万余个,覆盖近1.6万家进出口收发货企业及中介服务企业。过去提交纸质单据至少需要1天以上,现最快已可实现秒级提交办理,真正实现“免纸面、通得快、信得过”,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 ◆ ◆ ◆

区块链技术助AEO企业信息共享

◆ ◆ ◆ ◆

上海海关先行先试,将近600家AEO企业信息与航运贸易区块链网络平台实时共享,在全国海关中率先搭建区块链节点基础设施,打造特色业务场景,提升企业通关便利与效率。区块链数据具有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精准可靠,为相关部门精准施策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上海海关将关区AEO企业的名称、信用代码、资质类型等信息规模化实时上链,打通与“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共享通道,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在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港口航运企业之间高效流转,推进航运贸易数字化扩围提质放量,夯实上海口岸营商环境数字化基础。

◆ ◆ ◆ ◆

畅通鲜活农食产品通关“绿色通道”

◆ ◆ ◆ ◆

上海海关推进深化进口短保质期农食品监管模式改革,通过政策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保障“短保、易腐”的进口鲜活农食产品快速上架销售、进入市民家庭。

一是在浦东国际机场海关设立鲜活农食产品“绿色通道”,通过实施“提前申报、随到随检、及时验放”等创新监管模式,实施7×24小时预约查验,优先检测、快检快放。

二是开展冰鲜水产品“白名单+风险监测”改革试点,对具备境外企业审核能力、货源长期稳定、管理制度规范的“白名单”企业,海关验核国外官方证明等随附单证并查验合格后予以快速放行,相关流程从传统7天以上压缩至最短24小时内;同步建立食品追溯、召回和“白名单”企业退出机制,确保冰鲜水产品“通得快”“管得住”,有力保障水产品品质安全。

三是强化硬件支撑与平台建设,打造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站式”平台,量身定制“申报-查验-检测-出证-放行”全链条服务,借助专门设立的海关动植食技术中心西郊实验室实现“查”“检”无缝衔接;自主研发进境水果冷处理效果智能评价模型,对来自22个国家/地区的56种水果实现途中智能监管、到岸秒速验核,取得了良好的植物疫病防控效果。

信息来源:上海海关12360热线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唯一认证的官方公众号,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最权威、最全面、最及时的上海自贸区各类信息。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读懂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