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全球协作锻造强大工程能力,“让子孙后代拥有一个完美星球”——2025年WFEO主论坛之“工程能力建设”专题侧记 | WFEO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0-14 15:58:01

作者:高杰

摄影:杨浦东

目前我们仍然在毁坏地球环境,我们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子孙后代拥有一个完美的星球。“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主论坛三:工程能力建设现场,英国物理学会主席基思・伯内特的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叩击着每位在场工程师的职业初心。这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主持的专题论坛,汇聚了来自英国、爱尔兰、非洲及国际工程组织的权威专家,从教育标准、培养模式到全球协作,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共同为绿色未来锻造强大工程能力的全景蓝图。

校准全球标尺:为工程师流动铺设“信任基石”

要实现“守护星球”的目标,首先得让全球工程师劲往一处使,这就需要统一的能力标准。爱尔兰工程师学会总干事达米安・欧文斯一登台,就点明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价值:“认证既是产出,也是一个过程。”

达米安・欧文斯阐释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工程教育认证已不仅是质量保证,更是全球人才流动的信任基石。然而,这把标尺正面临空前挑战。他引用《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的预测发出警示:“40%的员工的核心技能在2030年会发生变化。更棘手的是,技术迭代与软技能评估也面临难题:“5年前,人工智能尚未进入工程教育的视野,如今已成为工程设计的核心工具;企业更要求项目管理、伦理知识和其他领域的能力。但作为认证的一部分,衡量和保障这些软技能就变得极具挑战性。

为了校准标尺,达米安・欧文斯提出针对性方案:我们协调业界和学界期望的办法就是持续互动,对接行业和学界的不同期待,并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双方在期待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此外,还要推动成果导向教育,开放的学习意味着要有一个明确的成果聚焦,希望学生在离校时能得以体现。更关键的是,伦理和安全必须被融入每个模块、每次实践中,使其成为工程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番话在会议现场引发强烈共鸣。非洲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雷菲尔・布特莱齐直言:“我们希望在非洲大陆上工程师能够流动,也希望工程教育能够对接国际工程联盟(IEA)的金标准。质量是根本,没有国际通行的质量基准,非洲工程师的全球流动性与竞争力将无从谈起。”为了打破壁垒,非洲工程界持续发力,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已成为IEA的初步签署国,这些进展是非洲工程教育质量获得国际认可的关键一步。在雷菲尔・布特莱齐看来,非洲对标准的追求,是“全球工程共同体构建信任网络的关键一环”。

重塑培养生态:让大学成为“创新工厂”

有了标准,更要让学生会做事。基思・伯内特带来的谢菲尔德大学案例,为论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实践之风。在他展示的图片中,学生们在配备先进机器人的实验室里,正在为迈凯伦超级跑车制造碳纤维部件。

 

这里不仅是制造车间,更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摇篮。基思・伯内特指着画面中正在操作机械臂的年轻学子说,你看到的这些超级跑车部件,全部出自学生之手,而制造它们的地方,是大学。这正是我们推崇的创新工厂模式。它不仅仅是工厂,而是科学、技术、制造和培训能力的集合体。

在这个“特殊课堂”里,学生们的学习充满实践感:“以航空航天领域关键的复合材料为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材料的科学原理,更要亲手操作由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控制的先进设备,将碳纤维等材料像编织羊绒一样,织成未来飞机机翼的形状。”

更具意义的是低碳能源领域的探索。基思・伯内特介绍道:英国核电发展起步早,但核电厂安全问题始终是关键,而模块化反应堆是重要解决方案,其设计可实现断电后自然冷却,能从根本上提升安全性。为此,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商业公司共建核能中心,不仅研发出本质安全、可高精度复原且供应链可控的模块化反应堆,还将技术研发与人才培训相结合,在推进模块化小型反应堆技术落地的同时,为行业培育专业人才。这种技术+工程+培训的模式,也成为英国核电领域创新实践的重要方向。

然而,基思・伯内特也指出,这场变革的难点在师资。“我们能够聘请到优秀的工程学者,但却很难找到在培训和工程方面都很兼顾的人才。真正的困难在于能力建设,这是全球工程教育面临的共同难题。”

跨越数字鸿沟:以AI赋能激活全球潜力

将成熟的标准与成功的培养模式,高效赋能于像非洲这样充满潜力但基础各异的地区,是实现“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全球目标的关键。

WFEO前主席、WFEO非洲能力建设特别工作者主席龚克展示的一组数据引发了全场深思: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已进入倒计时,但全球仅18%的子目标处于推进轨道,非洲不足6%然而,他随即指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数字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速度改变世界,为加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了希望。

龚克介绍的“非洲工程能力建设项目(ECPAP)”项目,展示了数字赋能的巨大潜力。在肯尼亚,项目开设了“面向工程师的人工智能”课程;在农业国家乌干达,则量身定制了“人工智能辅助的农业生产”培训。这些课程不仅内容实用,更体现了对当地需求的精准把握。“两次试点项目都有大量的女性工程师参加,她们非常活跃。”龚克特别提到这个细节,让人们看到这项计划的包容性与普惠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数字赋能的路径正在与非洲自身推动标准化的努力形成强大合力。正如雷菲尔・布特莱齐所言:我们欢迎和大家合作,这些合作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理想的目标和愿景。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加速器,帮助非洲工程界更快地融入全球标准网络。

在发言尾声,基思・伯内特展示出一张他孙子的照片,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至最初的起点。他动情地说:“这是我的孙子,我们要跟中国一起打造一个想要的未来。”这位资深科学家的话语中流露出对下一代深沉的爱与责任。

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首先需要桥梁,我们希望能够成为桥梁方面的领导者,希望和全球一起努力,创造我们想要的未来。他的最后一句话,成为整场论坛的最佳注脚。从达米安・欧文斯的全球标尺,到基思・伯内特的工厂课堂,再到龚克的数字引擎,全球工程界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共同构筑一座坚固而智慧的桥梁。这座桥梁,连接着现在与未来,终将带领人类走向那个子孙后代能享受的完美星球。而这,正是工程能力建设的终极意义。

本篇报道获得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