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抱着玩偶穿梭于校园,当年轻白领用奶瓶喝水“无视”他人眼光,当“丑萌”的Labubu和精致乐高成为办公桌新宠……一股“反向成长”的风潮正在成年人中悄然兴起。“小学生嫌弃的,对于成年人刚刚好”,这句网络调侃背后,并非简单的幼稚,而是当代年轻人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适与内在滋养。
从“扮演成熟”到“拥抱本真”:一场迟到的自我补偿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渴望穿上灰暗的服装,以“端庄稳重”的姿态快步迈向成年。然而,当真正踏入社会,承担起各项责任后,许多人反而开始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与补偿。对可爱玩具、卡通形象的偏爱,往往是对“内心小孩”的一种温柔凝视与补偿性满足。
在童年时期未曾充分体验到的陪伴、支持与无忧无虑的乐趣,可以在与这些玩具的互动中得到某种程度的慰藉。那个“牙齿都没包住”的Labubu,其设计之所以能击中灵魂、引发共鸣,正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的情感价值——它不评判、不施压,只是单纯地陪伴,成为快节奏生活中一个可靠的情感寄托。
“幼稚”标签之外:体验“无用之用”的生活智慧
更为深层的是,这股风潮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生活观念的转变:从追求纯粹的“有用”,到开始珍视“无用之用”的乐趣。拼搭一个复杂的乐高模型,收集一套心仪的盲盒,这些行为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功利价值,但其过程却能带来高度的精神放松、心流体验以及创造性的满足。
这绝非幼稚,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趣味。它代表着一种勇气:敢于撇开社会赋予的“成人面具”,以更真实、更活泼的姿态面对生活。正如许多年轻父母,他们带着孩子一起玩耍,既是在陪伴下一代成长,也是在“重新体验”成长,以更包容、更富趣味的方式,守护自己也守护孩子的天真。
“成年人爱上玩具,并非是对成长的叛逃,而是对完整自我的一种追寻。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允许它的成员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保有内心的一片天真与柔软。学会在奋斗的间隙中主动寻找快乐、滋养心灵,这非但不是幼稚,恰恰是现代人一种更为通达、也更懂得自我关怀的生活智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表示。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