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绣花针功夫,往往体现在对“边角料”地带的精细“缝补”上。近日,在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三面不起眼的反光镜,安装在了社区一处曾经的“视觉盲区”,不仅照亮了居民的回家路,更折射出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在延吉新村街道控江五村,社区内有三条紧邻幼儿园的U型拐角小路,随着私家车与电动车的日益增多,这里成了居民口中的“惊魂拐角”。“每天接送孙子,走到这里心都提到嗓子眼。”居民张阿姨说,“路窄,两边又停满了车,一不留神,‘嗖’一下就窜出来一辆电瓶车,根本来不及反应。”
这三处拐角,如同社区交通的“毛细血管”,却因视线严重受阻,成了碰擦事故频发的“堵点”和居民出行的“痛点”。改变,源于一次不经意的“吐槽”。在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推动的“行走社区”行动中,一名社区党员干部在与张阿姨的闲聊中,听到了这句“每天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抱怨。一句看似简单的家常话,却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社区治理的敏锐神经。
“群众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工作的‘第一哨’。”延吉新村街道社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党工委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将这个“拐角之忧”纳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清单。一场围绕“小拐角”的“大调研”随即铺开。
居委会充分发挥 “桥梁纽带” 作用,精准收集民意、整合需求;业委会代表业主发声,积极协调资金来源,为项目落地争取保障;物业则凭借专业优势,承担起安装与后续维护职责。
经过调研发现,问题虽小,却牵动着社区里“一老一小”两大核心群体的安全感。方案很快被摆上桌面:拓宽道路?工程量大,且涉及到复杂的停车位调整。设置减速带?噪音扰民,且对非机动车效果有限。最终,一个成本低、见效快、最接地气的方案——安装广角反光镜,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各司其职、高效联动,从方案制定到落地实施仅用一周时间,三面 “反光镜” 便稳稳安装在小路拐角处,不仅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更避免了因事故引发的邻里矛盾,收获了居民的广泛赞誉。
如今,三面锃亮的广角反光镜稳稳地立在拐角处,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平安镜”,成了控江五村一道新的风景。骑着助动车经过的居民们特地停下车,对着反光镜竖起了大拇指。
从一个“问题”的发现,到一个“暖心景”的落地,延吉新村街道用实际行动证明,社区治理的“最优解”,就藏在居民的每一句“心里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