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回应居民诉求,破解长期存在、牵涉多方、权责复杂的“硬骨头”问题,是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考验。在超大型老旧售后公房社区同济新村,一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三千多户居民的生活……
这个老年人口比例高达35%的小区,曾是物业治理诉求复杂多样的典型代表。过去,居民遇到问题时常常陷入“物业推业委会、业委会推居委会、居委会等物业”的“循环盖章”困局,许多问题久拖不决。
面对这一治理难题,近年来,同济新村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三驾马车”协同机制,创新设立并常态化运行“三驾马车联合接待日”,聚焦居民急难愁盼,精准发力,高效处置,成功破解了一系列治理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同济新村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从“多头奔波”
到“同频共振”的治理变革
“三驾马车联合接待日”并非简单的联席会议,而是一项常态化、制度化、开放化的民生回应机制。自今年6月起,每月第一个周六的上午,居委会联合接待室内总是座无虚席。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代表准时齐聚,通过整合资源、厘清职责、打通工作壁垒,实现了从过去的“多头奔波”到如今的“同频共振”,做到了“大事小事一体处置”。
这一机制的科学运作,体现在接待前、中、后的全流程设计中。接待前,通过“新版社区云”、微信群、宣传栏等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确保居民知晓;接待中,对于能当场解答的问题立即解决,需要协调的则现场明确责任主体和办理时限;接待后,及时跟踪督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该机制已累计召开三驾马车联席会议3次,举办现场听证会、协调会5次,直接接待居民20余人次。在收集的7个问题中,6个已得到解决,1个正在跟进。
积年沉疴终得解,
601号楼环境“换”新颜
改造前
与同济新村601号居民楼仅一墙之隔的一栋三层商务楼宇,多年来存在擅自搭建违章建筑、非法开窗、安装空调外机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商务楼的雨水、空调冷凝水乃至部分生活污水,通过违章建筑屋顶直接排入小区内部,导致正下方一块绿地环境急剧恶化,成为“脏乱差”典型,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居民们对此苦不堪言。
今年上半年,居民区党总支在常态化走访排查后,立即将其列为“联合接待日”重点攻坚议题。4月,党总支一方面主动安抚居民情绪,通过楼组长会议、个别谈心等方式倾听诉求、疏导情绪,并向居民郑重承诺:“三驾马车”必将合力给居民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另一方面,迅速启动联动响应机制,并凭借党建联建平台寻求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开启了跨层级、跨部门的协调序幕。
5月,在党总支协调下,引入“社区规划师”专业力量。在制定方案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协商精神,广泛征询601号楼及周边住户意见,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次月,项目进入施工准备阶段。为避免引发社区与商圈、居民与商户之间的矛盾,“三驾马车”再次主动跨前,党总支书记亲自带队,联合业委会代表、物业负责人,多次上门与涉事企业负责人耐心沟通协商,力求在依法合规前提下找到“最优解”,实现“最大限度降低商户代价”与“彻底解决社区问题”的双赢。
改造后
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这场艰难的“三跨”环境改造工程于9月中旬顺利完工。601号楼前旧貌换新颜,“环境变好了,心情都变美丽了。”居民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对“三驾马车”的工作效率与担当精神赞不绝口。
看得见的改变!
一桩桩民生实事正温暖落地
601号楼环境的蝶变,只是“联合接待日”机制运行下“三驾马车”同向发力、协同治理的一个缩影。在这一机制推动下,一系列民生难题得到有效解决:619号、527号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顺利推进;祥和楼儿童乐园的绿化维护和场地维修得以协调;充电桩安装的民意协调和方案优化高效完成;合作楼周边道路升级改造如期启动;快递点临时转移安置妥善处理;多起居民楼漏水维修、电力事故等突发事件得到快速处置。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关乎居民日常生活的“大事”。在联合接待机制的推动下,推诿扯皮消失了,沟通更顺畅了,居民的理解和信任增加了,12345热线涉及小区物业治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也随之提升。
持续深化机制创新,
提升居民“三感”
同济新村居民区推行“三驾马车”联合接待机制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其关键在于找准了“三驾马车”的角色定位与协同路径,形成了“小事专人管、大事多方办”的治理闭环。
居民区周边环境改造施工现场
“这一机制不仅是居民诉求的收集平台,更是尊重多元主体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助推器,成为三方协同发力的‘粘合剂’。”四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同济新村居民区将持续贯彻落实《上海市居民委员会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做深做实“三驾马车”接待制度,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物业治理中的示范作用,实现1+1>2的治理效能,让“三驾马车”跑得更稳更实。
从蓝图到实景图,从试点到样板,同济新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机制,就能让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见成效。这辆开往社区善治的“民意直通车”,正在杨浦驶出越来越精彩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