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调解,被国际社会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是我国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特推出“调解·止争”融媒体栏目,记录法官分析案情、探究矛盾起源、用情用心化解纠纷全过程,展现人民法院如何通过调解这一工作方法定分止争,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敬请关注。
“感恩遇到的每一位良善的被告,‘日子再难,该我负的责任,我愿意承担’。法庭里除了针尖对麦芒,也有很多正能量!”案件调解结束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法官陈淋清在朋友圈写下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法庭之外的司法温度。
在许多人印象中,法庭是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的场所。然而这起案件,却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场景:一个诚信的被告,一位温暖的法官,一份人性化的调解方案。这样的案例让人看到法律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司法不仅是裁判,更是引导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法官与原告诉讼委托代理人沟通案件情况。
债务纠纷,困境与友情被放置在天平两端
“案子其实并不复杂,但被告的担当和良善,让我挺感动的!”法官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这是一起法律关系相对简单的买卖合同纠纷案,原告与被告因工程业务相识,也互相介绍业务合作。然而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被告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未能支付16万余元的货款。“从2024年1月开始,原告就一直在催要这笔钱。” 法官介绍道。原告经多次催讨无果后,最终选择诉至法院。
“得知原被告相识多年,我就想着可以试试调解结案。这样既不伤和气,还能尽早兑现原告的权益。” 法官坦言,在案件审理初期,被告得知是法院来电后,多次拒接电话。被告逃避的态度,曾让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可法官没有轻易放弃。在联系原告时她注意到,原被告之间并非简单的生意往来,而是曾有多年交情的朋友。她敏锐地抓住这条情感纽带,决定从此处破局。
法官电话联系当事人,促成调解。
“电话再次接通后,我没有一上来就谈履行义务,而是聊起了他们过去的情谊。我说:‘大家都是朋友,你难,他其实也一样难。你们这么多年交情,为这一笔钱对簿公堂,情谊散了,多可惜?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他,苦苦追讨该有多失望?’”也许是“朋友”二字的分量,沉甸甸地落在被告心上。在多次沟通后,被告终于表示愿意还钱,并承诺该他负的责任,他一定会负。
“陈法官,不瞒您说,一开始我是想过要逃避,我的处境太难了。可是您的那句‘他其实也一样难’,真的让我听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是我对不起朋友啊!”
法官回忆道:“但被告也坦诚相告,目前确实有困难,希望法院能够考虑一下。”从最初的拒接电话,到最后的坦诚相见,法官用耐心和智慧,叩开了一扇心门,唤醒的是一份深埋于困境之下的友情与担当。
捕捉到这一转机,法官迅速准备组织双方面对面调解。调解开展前,法官又去和原告沟通“只要被告愿意付钱,我们一起商量看看能否把付款条件放得宽松一些?”就这样,被告每况愈下的经济状况与往日两人友好合作的情谊,被放到了天平的两端。
诚信被告,主动承诺分期还款计划
“兄弟,我确实是遇到难处了,你给我点时间,既然答应了法官,我一定拿出钱来给你。我也被欠着款,一下子确实拿不出,你看看,年底前咱们把事情了了,行吗?”
“行,有你这份诚意,8000多元的利息我们也不要了,本金拿回来就成。”原告做出了让步。
法官的调解让双方重新回到了友好协商的轨道。
法官核对双方账目往来,权衡各方经济利益。
被告承诺在2025年11月底之前,先一次性支付6万余元货款(16万余元的零头);剩下的10万元整,他也不想分很多期,而是希望攒一攒资金,在2026年1月31日(春节前)一并支付。“既然原告信任我,我也拿出我的态度来,我承诺:如果任何一期未能按时支付,原告可以直接申请一次性强制执行,还有8000多元的利息我也一起支付。”
“该是我的责任,我愿意承担。”调解过程中,被告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胜过千言万语,打开了僵局,更换来了原告的包容和谅解。它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选择,一种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推卸责任的勇气。
最终,原告同意被告提出的还款方案,这场纠纷在握手言和中落下帷幕。
司法温度,绝不让诚信者“陷入绝境”
“我们办案,不能只追求法理而作出一纸判决,更要权衡案件背后复杂的人情关系。法律会善待每一个诚信的人,而不愿将人推入绝境。当一个诚信的人,遭遇了困境,法律愿意给予他宽容,帮助他重拾站起来的勇气。司法更有温度,社会才更有信心。”陈淋清法官如是说。
在她看来,这起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解决了一时纠纷,更温暖了人心,传递出“守信者受善待、宽容者得权益”的理念。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缓和了双方的对立,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导向。被告的诚信没有因困境而打折,法官的调解也没有停留在“案结事了”就结束,而是进一步做到了“人和心也和”。
被告的诚信遇上了法官的温情,创造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原告的债权得到了保障,被告也获得了重整旗鼓的机会。“我觉得他是有给到我正能量的,所以我也回应了他正能量。”陈淋清法官再次提及这个案例,依然感动不已。看到双方当事人的笑脸,她想:“也许,这正是法治社会最动人的样子。”
“彩虹桥”法官工作站。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在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方面,通过构建“1+5+N”多元解纷体系,打造“一庭一品”特色品牌,并设立例如“彩虹桥”法官工作站等具体项目。在这样的系统化工程中,陈淋清法官和她的同事们,正通过每一天的具体工作,让司法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法庭之上的裁判,更延伸为一种主动、靠前、深入基层的社会治理力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来源丨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策划:何江、张伟刚、刘曼、柳杰
记者:田甜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