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编者按
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全面数字赋能、全程预警监测、保障适法统一、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以场景建设、数字建模为重点,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开创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海数字法院》专栏持续关注数字法院建设,讲述我们如何通过数字改革向“数据”要质量、向“技术”要效率、全方位赋能人民法院工作的故事。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是民商事审判的常见案由之一,
且具有涉及主体多元、赔偿项目繁杂、
法律适用细节多等特点,
对审判效率与适法统一提出了较高要求。
为破解这一难题,上海数字法院建设聚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对原有分散、独立的小场景进行系统整合,构建一体化“场景矩阵”,推动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裁判驶入统一、规范、高效的“数字快车道”。
痛点驱动,构想数字破局新方案
以往,同一交通事故引发的多个关联案件,需要法官手动检索,逐案核对信息,保险条款适用、限额计算等细节也多依赖人工审查。如果同一事故引发的不同纠纷分别由不同法官进行审理,关联案件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交换不通畅,需要反复人工核对当事人信息、事故责任认定及保险理赔记录。
“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审判工作效率,还容易遗漏关键细节。”参与场景建设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陆家嘴人民法庭法官侯素青坦言。
司法实践中的痛点表明,个案式修补已难以应对系统性困境,构建一套系统化、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2025年初,伴随着上海数字法院“应用场景矩阵”建设启动,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陆家嘴人民法庭迅速响应,干警们在头脑风暴中迸发灵感:能否将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此类案件处理?比如,通过算法精准提取案件关键要素,实现智能类案推送。
图片源自网络
随着讨论深入,构建一个覆盖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全流程的应用场景矩阵,从根本上保障适法统一的清晰构想也逐渐成形。
技术筑基,构建矩阵赋能新范式
项目组立即付诸行动,经检索发现,上海数字法院交通事故应用场景建设中,已有39项小场景分别处于推广应用、嵌入测试及嵌入应用阶段,在不同角度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在系统梳理共性难点、科学规划技术路径的基础上,项目组精选出7项具有高开发价值的小场景作为场景矩阵建设核心要素,设计了主体规范、赔偿范围规范、文书规范、虚假诉讼认定规范等一系列专用标签,为后续场景矩阵开发确立了总体框架。
与垂直、单一的小切口场景不同,场景矩阵方案秉承包容性设计理念,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具备动态扩展能力的多级标签系统。通过一至三级的弹性化标签架构,既能精准定位当前业务场景,又能为未来场景迭代扩充预留空间,实现对全域场景类型的可持续覆盖。
为确保矩阵精准实用,项目组创新引入“场景体验官”机制,由法官、法官助理及书记员组成测试团队,多轮验证预警规则与推送逻辑。在检验“同一交通事故多次诉讼提示预警”功能时,团队从历年卷宗中筛选出 78件典型案件进行测试,对比人工手动输入与系统自动抓取的数据后,发现初期版本对关联案件识别率不足。项目组随即优化算法模型,将车辆牌照、当事人身份信息、事故时间等多元数据维度纳入识别范围,实现对关联案件的高精度捕捉,显著提升了预警准确度。
实效初显,实现减负增效新格局
场景矩阵投入运行后,迅速成为法官办理类案的“智能助手”。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陆家嘴人民法庭法官励希彦曾受理一起涉及多位伤者的交通事故案件。
刚收到分案,系统便自动弹出预警:“您正在审理的案件,可能存在同一起交通事故的关联诉讼,案号为……建议您核实是否为同一起交通事故,并审慎确定保险赔偿数额,避免超保险限额裁判。”
“以前梳理这类案件要花小半天,现在系统自动归类、自动推送,类案检索效率提升了不少。有了系统的辅助,我们能更专注于个案的特殊情况,判决更有底气,当事人对判决的接受度明显提高。”励希彦表示。
图片源自网络
该场景矩阵实现了裁判规则的结构化集成与动态适配,使每一个争议情形皆可在矩阵中明确其“法律坐标”,为法官提供了更加实时、精准、响应变化的裁判支持,成为贯穿案件审理全程的“适法指引仪”,不仅有力促进裁判共识的形成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也为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持续动能。
科技赋能司法,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上海法院将继续深耕数字法院建设,构建全景可视、规模集成、有机联动、动态优化的数字融合新形态,以数字动力引擎驱动审判工作质效整体提升。
本期作者
宋一潇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陆家嘴人民法庭二级主任科员
来源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
文字:宋一潇
责任编辑:姜叶萌、邱楚扬、周易培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