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探复兴岛、议未来城!这场论坛与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携手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13 19:53:52

复兴岛,黄浦江上的唯一内陆岛,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连续的江河岸线,同时也承载着上海近代工业的重要记忆。自去年12月13日正式启动“复兴岛空间智能创新实验基地建设”以来,在“量子城市”框架下,曾经的“留白岛”,正以有机更新为路径谋划转型发展。

10月12日,SEA-Hi!论坛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携手,在复兴岛船台公园复兴云厅举办2025年第三期SEA-Hi!论坛,主题为“复兴未来”,从科技领域、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文化艺术等多领域跨界对话,探讨如何通过有机更新路径,打造未来城市实验区和创新创业集聚区。

首位登台演讲分享的嘉宾是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先胜,他在分享中指出,当智慧城市建设陷入“古德哈特陷阱”,智能、效率、低碳、GDP等指标成为优化目标时,反而偏离了提升人民生命质量的初心。为此,华先胜提出“元生命城市”新范式:其“体”是以全模态时空大模型为核心的城市智慧生命体,实现全域感知、超级融合和自主进化;其“相”是依托万物互联和智能驱动的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数实融合系统,为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和公众生活提供可视化交互和推演平台;其“用”表现为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体实现“城市即服务”,核心在于解放而非替代人类,让市民将精力投入更具价值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技术架构将最终指向“共生智能”的更高形态,致力于构建人机协同、共同进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为“复兴未来·空间新境”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愿景和技术路径。站在复兴岛,不仅是为了复兴一片土地,更是要复兴一种关于城市未来的根本设想。

艺术家Tango在分享时,以“城市氛围组”为主题,详细阐释了艺术与城市的关系。人们赋予建筑生命,建筑也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让两者产生新的连接活力?答案藏在公共艺术里——它正是人与建筑乃至人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调节者。当艺术介入城市更新,其价值远不止物理空间层面的提升,更在于重塑人心与场所的情感联结。从自身艺术实践案例出发,探索不同场域如何用艺术参与其中,并通过焕新场域让更多人来到此处,是极具意义的事。展望未来,若艺术家、科学家、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都各展其长,用艺术家的创意、科学家的严谨、规划师与建筑师的专业,共同优化环境与空间,定能更好地调和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打造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量子城市的叠加态。

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袁烽副院长以“可想即可造,AIGC驱动具身机器人建造”为主题,分享了他对复兴岛未来建设的期许。空间的复兴,无关新旧,核心在于是否蕴含创造力,能否为人们的奋斗、梦想与事业,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复兴岛就是这样的地方,不仅是年轻人、创业者,更是无数科技工作者追逐梦想的起点,也是他们扎根成长的锚点。展望未来,复兴岛绝不仅仅是供人游览休闲的场所,它将成为产教融合试验场,成为推动科技、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动力平台,构建起未来数字化原型工厂的创造体系,最终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杭州灵伴智能的副总裁周宇艳表示,建筑设计师用线条和模型,构筑了城市的骨骼与肌肉,而科技工作者则致力于用AR与AI为城市注入感知与交互的神经末梢,而且在复兴岛,这片曾经的"战略留白",正在谱写它的新篇章。它告诉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能感知、会思考、可互动、有温度的生命体。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沈璐表示,复兴岛的复兴值得期待,大型活动触发城市更新只是“复兴”前奏,“复兴时刻”滨水地区环境优化和全岛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是“复兴”的坚实基础,量子城市功能体的落地将成为未来“三岛”理念落地的关键。

据了解,SEA-Hi!论坛是在分享经济时代,上海打造的一个汇聚社会智慧,助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型开放式平台。论坛译名“思海”,蕴含海纳百川之意,彰显海派文化特征,为大众带来能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头脑风暴,这里为每一位爱上海的达人,提供一个思想创新与智慧绽放的空间,让每一滴城市的人文情愫,在论坛上激扬成思想的浪花,汇集成奔流的海洋。

自2015年6月论坛启幕以来,SEA-Hi!论坛已成功举办32期,共邀请142位演讲者,包括设计师、企业家、作家、摄影师、艺术家以及政府管理者与热心市民前来分享经验,共享智慧。

文字 | 陈涛

图片 | 陈涛

编辑 | 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