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沪派江南】“三师联创”规划设计方案|东方绿心•横波寻迹——都市新区的乡野画卷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10-13 17:48:01

沪派江南

看一百年的中国到上海,看三十年的发展来浦东。在阡陌农田上建成的现代化城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向世界展示上海的窗口。走进当代浦东的广袤乡村,富含地域特征的聚落肌理,引人入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意蕴,又能追寻近代上海的步履印迹。

纯新单元区位图(图片来源:据《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改绘)

浦东川沙纯新单元是“横波”意象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沪派江南营造15个试点单元之一。由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上海唯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组成的“三师联创团队”,从浦东盐业生产历史的视角寻迹横波发展脉络,围绕“水田林宅”等要素识别纯新肌理,以延续传承横波风貌为核心,描绘出“东方绿心 律动沪乡”的沪派江南纯新画卷。

01

探寻横波脉络

浦东位于冈身线以东,成陆时间晚。随着泥沙淤积和历代修筑海塘,浦东地区海岸线不断向东拓展:1700年前位于北蔡-周浦-下沙沿线;1000年前位于黄家湾-川沙-南汇-大团沿线;600年前移至白龙港-马厂沿线。

浦东地区成陆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据张修桂《上海浦东地区成陆过程辨析》改绘)

“一部浦东史、半部盐业史”。五代后梁开平年间(10世纪初),华亭盐监所建立浦东盐场,浦东地区盐业生产由此开展发展;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建立下沙盐场,设立盐课司署,监管盐业生产;元朝初年,盐场进行重大改革,立团定界,以团为生产单位,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状况,盐业生产也由此达到鼎盛,下沙盐场产盐量居浙西所属27个盐场之冠。明朝中叶以后,随着长江夹带泥沙不断沉积,长江口逐渐向东南延伸,使浦东海岸离咸潮的距离愈来愈远,加之受倭患影响,盐业生产逐渐衰落。

元代陈椿《熬波图》主要制盐工业流程(来源:王青 《熬波图》海盐生产工艺的考古学辑证)

盐业生产需要人工开挖沟槽引入海水,盐民以灶为单位开展生产,宽阔的潮港河道对应各自生产单位称为“灶港”。由灶港引入海潮后,盐民将盐水分别通过纵向的河塘往南、往北导入盐田,在漫滩中煎晒成卤,盐田之间的纵向漕沟被称为“盐塘”,由此形成“横港为主干、纵塘为齿梳”的水系肌理。因盐业生产而形成的十余条平行排列的东西向灶港至今仍存,形成独特的“横波”意象。

清朝中期浦东地区水系图(图片来源: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志》改绘)

浦东地区现存的主要灶港

02

识别纯新肌理

纯新单元位于浦东新区中部,北至航城路,南至申嘉湖高速,西至南六公路,东至浦东运河,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多条东西向灶港横穿而过,宛如“横波”。该单元属于东方枢纽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绿心,西北毗邻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东侧紧邻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可承接其战略辐射和溢出效应。

单元生态基底优越,表现为典型的农林水交织的沪派乡村景观风貌,整体呈现出“一水、二宅、三林、四田”的空间格局。

纯新单元蓝绿生态基底

水:呈现出横港纵塘的空间格局,七灶港、六灶港、焙灶港等多条东西向灶港平行排列,水系间距较大,间距约1-2公里;多条南北向纵塘支状水系与之交错,形成齿梳状的水网。

纯新单元水网格局

田:因盐业生产形成灶港盐田肌理,农田形态与水网高度结合,沿纵向支流呈条带状分布,表现为特色条田景观,部分区域为集聚团状;主要为水稻田、果蔬大棚,另有部分特色荷塘。

特色荷田

林:空间分布上疏密有致,主要集中在东北部,部分区域已形成林水交织的生态景观;以乔木林为主,另有少量竹林地和灌木林地。

林水交织景观

宅:住宅大多逐水临路,以纵塘两侧“非”字形南北向排列为主要特色,西侧多沿河呈条带状,兼有沿浦东运河团块生长的空间肌理。传统民居、本土建筑、当代村宅、时尚民宿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特色建筑并存融合,保留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印记。

条带状聚落

典型绞圈房:南王家宅

典型绞圈房:傅家宅

以水为核心,“水、林、田、路、宅”等江南水乡元素不同组合方式,沿灶港骨架形成田汀生态驳岸、果浦生态驳岸、林溪生态驳岸、蔬塘生态驳岸、屋漕硬质驳岸等多样化的驳岸形态。同时,单元内还形成多类型的生境单元,包含旱地密林、林缘灌丛、稻荷水田、果蔬农园、村宅院落、港塘沟溪等。

纯新单元主要驳岸类型

纯新单元保留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如傅家宅、钱氏宅、南王家宅等传统绞圈房,节母桥、集庆桥、典当桥等古桥,多棵百年榉树、百年皂荚等古树名木,以及近两百年历史的七灶天主堂等。在七灶港沿岸,因盐业生产而兴的七灶老街空间肌理保留至今,老街对面的港河岔口仍保留一处船坞维修的龙门架,记录着七灶港来往船只穿梭不断的历史。

纯新单元历史遗存

七灶天主堂

节母桥

典当桥

老船坞

03

描绘意象画卷

过去,未来,皆是横波。规划以“东方绿心 律动沪乡”为愿景,保护延续横港纵塘的空间肌理,营造水宅相依、农林交织的沪派江南水乡风貌:塑造东方枢纽生态绿核;传承灶港盐田滨海风貌;打造沪派江南浦东样本。

三师团队充分尊重乡村底色底板,汲取历史与人文底蕴,倡导生态优先、协调环境与开发的设计理念,坚持自然化导向和精细化设计,从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描绘出乡野水环、老街更新、文化客厅、集市中心、林地经济、童悦天地、竞速骑行、乡村植物园等多个特色场景,展现“东方绿心 律动沪乡”的纯新画卷。

纯新单元意象画卷

纯新单元规划蓝图

04

点亮首发区域

首发区域为七灶港沿岸及周边地区,位于单元西北角门户位置,总面积1.4平方公里,对外交通便利。首发区是横波意象的典型区域,生态基底优越、水乡风貌鲜明:围绕东西向七灶港形成“非”字型水网,田、林、水合计占比达71.54%。

文化底蕴丰厚,中西文化交融:因盐商文化沿七灶港孕育形成七灶老街,七灶港上仍保留一处历史老船坞;近两百年天主堂整体为哥特式风格,背面为中式传统观音兜山墙;七灶美术馆实现“艺术进乡村、美育浸乡村”,成为乡村文化的新地标。

建设基础良好,乡村振兴焕发活力:首发区所在的纯新村和七灶村均已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区域临近国际旅游度假区,已形成民宿集群,另有九善农植、思尔腾产业社区、路亚基地、绿之境实业产业园等多个项目,涵盖休闲、文化、创意等多种业态。

首发区范围及水网格局

纯新单元首发区鸟瞰

未来以“横波寻迹,绿织乡野”为理念,以纵横水网做织线,以青田疏林固底色,以活力节点绣图案,从底色底板塑造、乡村风貌提升、功能产业升级等方面谋划首发项目,将首发区域打造为蓝绿交织的沪派“织锦缎”。

“织锦缎”意象演绎

纯新单元首发项目

从“交织”、“编织”、“共织”三方面共同发力,织就沪派锦缎:交织即延续水网交织格局、锚固蓝绿基底。首发项目主要包括水镜花林、水乡花廊、河道整治等,以保护横港纵塘的水乡风貌,并形成横波意象的集中展示区。

水镜花林效果图

水乡花廊效果图

七灶11号河整治效果

编织即强化节点设计,营造整体风貌。首发项目主要包括七灶天主堂保护修缮、绿之境产业园、九善农植有机农场等,为区域内重要的功能性节点项目,有效激发区域活力。

九善农植游客接待中心

共织即引导村民自治、实现共绘蓝图。首发项目主要包括村宅环境整治、公共空间提升等,通过建立机制、设立规范,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形成市、区、镇、村和村民共同参与,共绘沪派江南一张蓝图的景象。

结语

在沪派江南·浦东川沙纯新单元试点营造过程中,三师团队充分尊重底色底板,坚持“五划联动”,从整体谋划、功能策划、空间规划贯穿到特色刻画和实施计划,通过自然化导向和精细化设计的项目集成,将单元营造成多彩沪派锦缎。未来,将继续以全域土地整治为抓手,加速项目落地实施,将蓝图变成实景,贡献超大城市保护传承乡村风貌的都市新区样本。

供稿: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罗翔、赖志勇

浦东川沙纯新三师团队: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上海唯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文中图表除特别标注外皆由三师团队拍摄、绘制

(来源:浦东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