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跨越山海:中国工程的全球智慧答案——写在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召开之际

转自:上海科协 2025-10-13 17:45:39

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10月13日在上海拉开大幕。来自全球的工程界代表汇聚黄浦江畔,共同探讨“工程塑造绿色未来”的时代命题。

当全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气候、能源、合作等挑战时,重新审视全球工程师群体定位,拓宽其责任边界,或将成为破局的关键一手。

“守护我们的共同未来”

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2018年发布的纲领性文件《WFEO工程2030计划》中强调,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离不开工程师的核心贡献。该文件成功动员了全球约100个国家和地区、3000万工程师的集体力量,全面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工程师“为了什么而做”发生了关键变革,正在从过去改造自然推动物质增长转变为“守护我们的共同未来”。而工程师也正在进行三种角色转变:从过去的“问题专家”,转变为“系统性思考者”,理解技术和社会的复杂性,推动二者间的良性互动;从被动的“问题解决者”变成主动的“变革引领者”,在各行各业成为可持续和有效变革的领导力量与推动者;成为开放包容的“全球公民”,能够在全球治理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为SDGs提供了高质量工程师团队和先进的工程技术。尤其在绿色能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中国的工程师创造出更有温度、人类关怀的系统性工程问题解决方案。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杆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诠释了中国工程师“全球公民”的责任与实践。不仅通过跨文化的沟通与协调为当地500万民众提供了清洁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年减排350万吨碳排放,更通过制定并实施全面的生物多样性管理计划,主动承担起了超越技术范畴的生态与社会责任。该项目还被纳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报告》,成为工程责任边界拓展的全球示范。

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对未来城市发展范式的一次根本性探索。承担此重任的工程师们,正扮演着“变革引领者”的关键角色。他们将“海绵城市”理念、数字孪生技术与绿色交通有机融合,系统性地构建一个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样本。新区已实现超过70%蓝绿空间占比,90%智慧化基础设施覆盖率,并明显改善水质、促进野生鸟类种群恢复。这不仅是城市建设,更是一场由工程师引领的、为全球可持续城市化提供中国方案的深刻变革。

探索多元跨国工程技术合作路径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科学、技术与工程协同合作正成为各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的重要抓手。跨越边界的科技交流与成果共享,正汇聚成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

面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水资源短缺、灾害防治等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挑战,多国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与国际组织不断突破壁垒,通过技术共享、联合研发、能力建设等方式,探索多元合作路径。随着人工智能(AI)、大数据、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跨境科研协作的效率大幅提升。例如,基于云平台的数据共享正在让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秒级传递”,缩短了研发周期。与此同时,国际间围绕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规范对接、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逐渐完善制度体系,为合作落地提供保障。

跨国工程技术合作在多个领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成效。在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地区,中国、尼泊尔与不丹科研团队联合开展冰湖溃决洪水(GLOF)风险监测与预警。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和实地水文观测,他们开发了动态模拟模型,可提前24至48小时预测洪峰流量和影响范围,并通过跨境通信平台实时发布预警,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

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与德国、丹麦等国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由中企与欧洲伙伴联合承建的丹麦巴莫森光伏园区已顺利投运,每年为3.8万户家庭提供清洁电力,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6万吨,为欧洲能源转型贡献了切实力量。

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国与非洲多国联合建设“非洲疾控中心”,并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远程会诊、疫苗合作与医疗物资支援,帮助非洲提升公共卫生防控能力,推动区域医疗体系现代化。

促进全球工程技术人才良性流动

工程人才流动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工程能力互认是有效消除人才流动壁垒,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提供关键支撑的桥梁。过去二十几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积极联合诸多兄弟单位和国际组织,围绕中国与各国工程教育、工程技术人才资格的国际互认、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国际制度衔接、职称评价标准与国际能力框架衔接等系列工作开展深度实践。

2005年,人事部、中国科协、教育部、建设部、中国工程院等十八家单位联合成立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协调小组,中国科协负责牵头国际交流工作组,统筹推进工程师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将加入《华盛顿协议》提上重要日程。2016年,中国正式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为工程技术人才国际流动筑牢了教育基础。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已有321所普通高等学校的239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8年,中国科协启动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工作,通过发布系列工程能力评价规范,形成通用规范为基础与专业规范为保障的能力标准体系。中国先后与泰国建筑师委员会、缅甸工程理事会、巴基斯坦工程理事会签署合作协议,达成工程能力评价标准实质等效双边互认,为中国工程技术人才“走出去”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服务国际工程人才流动提供资格保障。

在积极推动工程技术人才资格国际互认过程中,中国主动承担全球工程能力治理工作。以中国科协为代表,主动融入全球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制定进程,将我国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与先进理念融入国际标准,推动全球工程技术人才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包容。同时,中国正积极与国际平台建立交流合作通道,为各国工程组织交流互鉴、消除工程技术服务贸易壁垒、促进全球工程技术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在国际工程领域治理工作中贡献中国力量。

来源:上海科技报社